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允许香港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投资者(下称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办法》自6月21日发布起施行。



  


这也被市场普遍称为“北向通”。


  


在很多金融业内人士看来,北向通的开通意义,绝不不亚于沪港通与深港通。从规模而言,沪港通与深港通目前能吸引的境外资金不过数千亿,但债券通若运作良好,引入的境外资金可能是数万亿元,足以彻底扭转国内资本流出压力并支撑人民币汇率企稳反弹;更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境外投资者将境内债券纳入投资组合,将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占比,由此实现一举双得,既扭转人民币汇率下跌预期,又能提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然,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债券通还要完善的工作还有很多。


  


本期海银视角特意采访了参与债券通政策制定的相关人士,通过Q&A的形式从多角度诠释债券通出台前后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部门力推债券通的重大意义。





详解债券通


  


Q:为何选择此时推出债券通?


A:从助推国内债市发展的交易结构而言,如今银行间债市市场的交易主体非常集中,几大国有银行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份额,差不多70%-80%,投资策略基本是持有到期,很少出现非常灵活的价差交易获利,这导致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与投资策略高度趋同,因此相关部门希望借助“债券通”,能引入外资资金进入,从而产生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与多元化投资群体,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从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而言,截至2016年底,境外资金持有中国境内债券创下8256亿元人民币的新高值,同比增幅接近13%,但整体而言,外资参与中国债券投资的占比不到2%,远低于外资投资新兴市场国家债券的平均水准。因此相关部门也有意推动债券通业务发展,扩大外资占国内债市的投资占比,以此进一步追赶国际平均水准。



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大环境分析,目前人民币所完成的国际化,基本上是作为支付结算货币驱动的,即随着过去数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猛增长,让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重要的贸易结算支付货币,但随着全球经济增幅放缓导致跨境贸易相应缩水,再依赖对外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正变得渐行渐难,未来中国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转变操作方式,因此下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动力,必须转到以成熟的、完善的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丰富的金融工具作为支持的发展新阶段。


  


Q:债券通的交易规则制定有哪些特点?如何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投资?


A:债券通交易制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较低的转换成本,解决境内外债券交易托管清算制度的差异性问题。


具体而言,具体而言,欧美债券市场主要采取名义持有人与多级托管制度,而国内债券市场则采取一级托管与实名制开户穿透式监管的操作模式,导致不少境外投资者由于不习惯国内债券交易制度,对参与国内债市交易的兴趣有所降低。



为此,相关部门在债券通引入了境内、境外不同的债券交易托管清算体系,满足欧美债券投资机构的交易习惯。其中包括采用国际通行的多级托管模式,并由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作为境外投资者的名义持有人,为境外投资者开展境内债券投资交易提供合规操作服务。


目前,境外投资者可使用自有人民币或外汇投资。但境外投资者无论使用外汇、还是使用部分离岸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在其投资的债券到期或卖出后,原则上应兑换回外汇(或离岸人民币),且债券持有人需在一家香港结算行开立人民币资金账户,专门用于办理北向通的资金汇兑结算业务。香港结算行由此产生的外汇头寸可前往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


  


Q:相比现有的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债券渠道,债券通有哪些比较优势?


A: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的操作模式优化、交易成本降低、以及交易效率提升。


以往,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交易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QFII(或RQFII)与代理行模式,但两者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均存在不小的业务痛点。





比如在交易前环节,境外投资者通过代理行渠道投资境内债券,仅开户流程就要20-30个交易日,导致不少境外投资者即便拿到代理行交易额度,也不愿参与境内债券交易。而债券通基本只需2-3天就能完成,大幅提高了交易前的开户与业务准入操作便利性。



还有交易中环节,境外投资者还难以与境内机构直接发生债券交易,很多时候需要代理机构操作完成,而债券通可以由境外投资者发出交易报价指令,境内在岸市场提供价格,直接和交易对手发生交易,用的是境外投资者非常熟悉的操作页面与语言,大幅提高了解交易效率。


至于交易后环节,债券通引入的多级托管与名义持有人制度,解决了境外投资者的信息私密性要求。因此,债券通大幅降低了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交易的整体费率,也能使用了自己熟悉的国际债券托管清算、操作页面等交易习惯,很大程度提高了交易效率。



有一个现象与数据,是很值得关注的,所谓现象,就是相关部门可能在效仿A股纳入MISC新兴市场指数的成功操作模式,此前,正是沪港通与深港通打通了互联互通机制,让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打通的便利进出通道,为A股成功纳入MISC新兴市场指数奠定了基础。如今不排除相关部门借助债券通先打通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市的进出便捷通道,以便国内债市未来成功纳入国际债券指数。


至于数据,若中国债市能纳入摩根大通新兴市场债券指数(EMBI Global Index),按照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与发债规模,其在该指数的占比将达到约34%,到时势必吸引大量全球资金跟踪这个指数投资国内债市,假设外资持有的中国债券占比达到其持有其他国际货币的同等水准,那么外资占中国债市的投资占比将很快从现在2.52%,跃升至10%。


别小看这个10%,若未来数年中国债市增幅与过去5年社会融资总额年化增幅(约14%)相当,而债券通落地让外资持有的中国债市占比达到10%,那么到2020年,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总额达到95000亿元,其中可能创造逾万亿元的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


因此,债券通可以算是今年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最大事件,或许没有之一。



  


Q:债券通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比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哪里?


A:其实,美元日元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一方面是这两个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规模与国际贸易量,另一方面是稳健有序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给予足够的支持。


因此,人民币要更大程度地推动国际化,离不开国内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事实上,目前人民币在SDR一揽子货币的比重设定为10.92%,其中逾90%占比由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贡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贡献占比不到10%,这无形间导致人民币占国际储备货币的实际比重还不到2%,若中国能有序地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助推人民币在SDR占比持续提升,将激发更多境外投资机构将人民币纳入国际储备货币并提高相应的投资占比。



  


Q:能否介绍境外资金通过债券通,会优先选择哪些类型国内债券投资?


A:随着国内债市违约事件增加,目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信用债的投资策略趋于谨慎,将更多资金投向利率债。


一组数据可以明显地说明这个趋势,2016年境外资金增持的中国内地主权债,占总增量的14%,仅次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38%)与城商行(19%),而境外资金持有的信用债减至494亿元新低,只占去年外资持有境内债券资产总额的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