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今年澳洲股市涨幅最多的股票, 在今年年初通过借壳上市完成ASX首秀的Bubs(ASX: BUB)绝对算是一支。从2017年1月10日时0.1澳币的开盘价算起,仅仅8个多月的时间,股价涨幅近10倍,最高涨到了每股近1澳币。




作为继贝拉米和A2之后第三个登陆澳交所的婴儿奶粉股,这家云集了奶茶妹妹章泽天,陆克文女婿等大咖投资者的另类奶粉股正在以同样的股价轨迹重现当年贝拉米,A2由丑小鸭变白天鹅的胜景。不过相对贝拉米用了1年半的时间股价才涨了10倍,A2用了近两年时间涨了10倍,从1到10,Bubs仅用了8个月































BUB的前生今世




Bubs的创始人是一个叫Kristy Carry的悉尼妈妈。在2005年从自己的家庭厨房开始做起,本来一开始只是想给自己的女儿提供安全的有机食品。后来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各投资了10万澳币,创立了Bubs这个品牌。其婴儿辅食是第一个拿到澳大利亚有机认证的品牌,(比贝拉米的婴儿辅食还早)。经过近12年的艰苦经营形成了一个主打高端羊奶粉、全天然无添加有机米粉及有机果泥辅食产品的公司,旗下有Organic Bubs辅食系列和Bubs贝儿婴幼儿有机羊奶粉系列。



















看Bubs的产品构成,可以发现它是一个活脱脱的另一个版本的“贝拉米”,都是以奶粉与有机婴儿辅食为主。唯一的区别就是Bubs卖的的羊奶粉,贝拉米做的是有机牛奶粉。


















虽然两家公司产品雷同,但销售额却是大相径庭。根据2017财年两家公司的最新财报,贝拉米的年营业额是2.4亿澳币,比2016财年约增长了3%。而Bubs在2017财年总销售额只有约450万澳币,仅比2016财年多了约20万澳币。换句话说话Bubs一年的销售额仅相当于贝拉米一个星期的的销售额。从这个角度看,Bubs只是个迷你版的贝拉米。


















但从投资者对Bubs的估值来看,以8月28日两家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对比,Bubs总股本是2.3亿股,以目前每股0.68的股价计算,总市值约1.3亿澳币。而贝拉米总股本约1.1亿股,按今天收盘价格7.7澳币/股计算,总市值约8.5亿澳币。


















作为产品严重趋同的两家公司,Bubs以不到贝拉米2%的营业额却享受到了贝拉米市值七分之一的估值,这是笔者认为Bubs是妖股的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营业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投资者也许更看重的是Bubs的高增长潜力。但翻看最近三年Bubs的财务报表,2015财年,Bubs营业额是200万澳币,2016财年430万澳币,2017财年450万澳币。除了2016财年同比增长100%之外,最近的一年几乎没有增长。而在接下来的2018财年,虽然Bubs的产品已经进入了Coles,BIGW,Costco,Chemist Warenhouse等澳洲最主要的零售端,而且签约了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小红帽和网易考拉,但估计也难有起色。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每年的新生婴儿出生人口只有30万左右,而中国在放开二胎政策以后,每年的新生儿已经超过1800万,而且纯母乳喂养率偏低。这这意味澳新地区婴儿奶粉生产商想获得高速发展必须寄希望于能从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从羊奶粉市场份额与原料生产成本来看Bubs的前景




Bubs以羊奶粉为主要销售产品,配之以有机婴儿辅食。但羊奶粉在中国的婴儿奶粉市场里面占比仍然非常小。受山羊的产奶周期短、产奶量低等自然因素的限定及羊奶粉消费市场的认知度还欠缺,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羊奶基本以“补充”牛奶的形式存在,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中国每消费的100罐婴儿奶粉,只有不到5罐是羊奶粉。







虽然羊奶粉的消费增速要快于牛奶粉,但羊奶的收购成本却非常的高。
















在澳大利亚,每升山羊奶的收购价格大约是1.3-1.6澳币/升,而对应的普通牛奶收购价格只有0.4澳币/每升。而即使是有机牛奶,其收购价只不过是比普通牛奶的2倍,而含有A2-酪蛋白的A2牛奶收购成本更低,在新西兰,A2牛奶的收购价格只比普通牛奶高出了5%-10%。而婴儿奶粉最重要的原材料牛乳清粉与羊乳清粉的差价就更大,羊乳清蛋白粉的价格大约是牛乳清粉5-8倍。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生产成本,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婴儿羊奶粉都使用了牛乳清蛋白,目前在澳洲代购市场最热销的羊奶粉Karicare羊奶粉里面就包含了牛奶的成分(羊奶粉里面掺杂牛奶成分只要在在原材成分上标注就是合规的)。当然,Bubs的羊奶粉也掺杂了牛奶的成分。但即使是这样,受制于羊奶的高成本,Bubs羊奶的毛利率仍远低于A2,贝拉米等品牌。






















从中国的婴儿奶粉配方注册制来看Bub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管理办法》除规定每个婴儿奶粉生产企业(含代工厂)生产不超过3个品牌9个配方之外,还需要提交配方研发报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洋奶粉”则还需额外提交3个证明材料,包括获得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的证明材料等,才能获得中国配方注册资格。




Bubs与贝拉米、A2等一样公司本身不掌握任何奶源以及生产设备,产品都是由代工厂代工生产。在中国奶粉注册制影响下,获得CNCA认证的澳大利亚婴儿奶粉制造商是奇货可居,8家工厂在短短的一年已经有5家易主。BUB的大哥贝拉米付出了2850万澳币才拿下了获得CNCA认证的 Camperdown Powder工厂。而目前Bub仅450万澳币的年销售额的情况下不用说入股或者收购代工厂了,这种营业额叶能否保证其有足够的财力和科技能力进行配方研发都很值得怀疑。


















而无法获得配方奶粉注册资格的话在2018年以后只能通过代购以及海淘等灰色渠道进入中国。但不能获得中国官方的准入许可会造成品牌价值的下降,而过于依赖代购海淘等渠道也会导致未来潜在的政策风险。




































Bubs的羊奶粉在代购市场份额大吗?




受限于中国羊奶消费市场的规模,在澳洲的代购行业,牛奶粉的销售量也是远远高于羊奶粉。















通过A2最近几年在婴儿奶粉市场的成功表现,可以观察到,婴儿奶粉市场差异化的产品(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澳新地区婴儿奶粉生产商成功的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市场营销的法宝。












在澳洲婴儿奶粉代购市场井喷的2015-2016年,保健品巨头澳佳宝(Blackmores)和澳洲乳业巨头迈高乳业都纷纷高调进军婴儿奶粉行业,但即使是拥有强大营养品研发能力和巨大品牌效应Blackmores,以及拥有乳制品全产业链条和德运护航的迈高,其婴儿奶粉在代购市场的开拓都非常的失败。




在这种情况,仅仅主打羊奶粉的Bubs能否像A2一样成功开拓代购市场仍然是未可知。更别说在目前的澳洲羊奶粉市场,还有Karicare羊奶粉以及Oli6等羊奶粉两家市场竞争者。






















Bubs的明星投资者能助其一臂之力吗?




Bubs的营业额虽然很低,但没有影响众多大咖投资者对它的喜爱。从开赌场的James Parker到前总理陆克文的女婿。




当然,最令投资者兴奋是“奶茶妹妹 ”章则天以京东老板娘的身份成为了Bubs的大股东(通过其名下的投资公司持有近16%Bubs的股份),投资者憧憬着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京东能给Bubs一个强大的扶持作用。




但也要看到这么一点,章则天投资Bubs仅花了一两百万澳币,这点投资额甚至都买不到其在悉尼购置的豪宅的一间房子。相对于刘强东夫妇近百亿美元的身价,这点投资额就相当于我普通人去商场买了件衣服。你很难想象身价近百亿美元的人能对一个仅一两百万澳币的投资产生多大的兴趣和推动作用。




2015年7月,京东斥资2000万澳币收购了迈高信托4.9%的股份,但这没能阻止迈高经营业绩的下滑。迈高与京东的战略合作甚至都没能阻止住迈高最旗舰的产品德运奶粉的销量的步步下滑(迈高最新的年报显示,澳洲代购在2016财年购买了1.47亿澳币的德运奶粉,但到了2017财年,德运奶粉在澳洲本土的销售从1.47亿下降到了只有5400万澳币)。





















END



















Bub投机者的天堂




从投资的角度看,即使Bubs与麻烦缠身的的贝拉米相比,在我看来贝拉米都远远好于Bubs。




但从一个投机的角度,Bubs却是投机者的天堂。




在ASX上市的数千家上市公司里面,以婴儿奶粉为主打产品的只有A2,Bellamy以及的Bubs这三家公司。




Bub是这三家公司里面上市最晚,市值最小的一支。在贝拉米当年所创造的由1澳币发行价最高涨到了16澳币的股市神话中,以及A2在短短的两年时间股价超过10倍的涨幅中,给很多投资者打下了奶粉股不败的神话。在澳洲媒体形容婴儿奶粉是“白金粉”的舆论下,众多投资者和投机者选择了市值最小的Bub进行炒作(毕竟上百万澳币可以将Bubs的股价打飞,但同样的这些钱冲到A2M或者BAL里面可能也就冒个水花)。




2017年8月18日,Bubs任命一个有中国背景的人担任了其董事会主席.Bubs的股价在未来是否会刺破泡沫还是会在中国背景的董事会主席带领下解决我文中提到的问题,成为另外一支股价不下跌的奶粉明星股。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此文章仅对上市公司本身进行一个介绍,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应作为您投资买卖的依据。投资股票,还是要Do Your Own Research and  Make Your Own Decision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