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隆汇大隐于市


一、美联储正式决定缩表

9月21日凌晨2点,美联储举行了议息会议。在经过长达9年的扩表之后,美联储终于决定缩表。

此次会议重点有四个:


1、维持基准利率1%~1.25%不变。

2、宣布今年10月起启动渐进式被动缩表。

3、预计2017年还将加息一次;预计2018年将加息三次;预计2019年加息两次;预计2020年将加息一次。

4、下调长期中性利率预期至2.75%(之前预期为3.00%)。


美联储宣布,从10月13日开始,将开启缩表(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缩表意味着美联储将从市场抽出流动性,其中2017年计划抽走300亿美元,而2018年全年为4200亿美元!


所谓的缩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缩小。另外缩表不需要注明是负债缩小还是资产缩小,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是同增同减的。所以只需要注明是扩表还是缩表即可。


本质上,缩表就是从市场中抽出资金,你可以理解成把资产变卖掉换成现金。而所谓的扩表实际上就是市场中注入资金。


从历史上来看,自1920年至今,美国总共经历了6次缩表,其中最长的一次缩表周期是1957年-1965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第7次缩表。


二、2008年-2014年,美联储是如何扩表的


要理解缩表,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是什么样的,扩表又是怎么回事

美联储公布资产负债表实际分为两类:职能型和分析型。分析型更接近于会计财务报表,职能型则反映的是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职能操作的结果。美联储的职能型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所示:


截止到2017年7月,美联储的总资产是4.46万亿美金。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MBS)是资产的主要形式,占总资产的94%。


所以,所谓的扩表,实际上就是美联储在过去9年里在市场里购买了大量国债和MBS,当美联储购买资产,意味着美联储把钱投向了市场,因此市场中的钱变多了,流动性变好。


这一切的一切,要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起。


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采用的是“降息”与“扩表”的组合。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先是在2007年9月份-2008年12月份降息10次,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下降到了0.25%的零利率水平。但是即使如此,美国经济在2008年依旧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失业率持续标高到了9%,GDP增速是-6.5%。


在联邦有效利率降到了0之后,美国经济短期内依旧没有任何起色。因此,伯南克决定开个飞机“撒”钱。


于是伯南克2009年开启了举世闻名的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以下简称“QE”),先后在2009年-2014年推出了四轮大规模的QE。


所谓QE, 实际上指的是当利率等常规货币工具不再有效时,央行(也就是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来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此来刺激借贷和开支。


(上图是过去10年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变化图)


美联储在2008年11月-2010年4月实行了第一轮QE,在此期间,美联储总共向市场注入1.725万亿美金的资金,其中购买了1.25万亿美金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0.3万亿美金的美国国债。之所以购买这么MBS主要是因为2008年是房地产行业引发的次级贷款债务危机,因此当时整个MBS市场的流动性几乎瞬间冻结了,所以这个阶段注入资金的形式主要通过购买MBS。


随后在2010年11月份-2011年5月,伯南克推出了第二轮QE,每个月购入750亿美金的长期国债,总共投入了大概6000亿美金。

在2012年9月,美联储又宣布每月购入400亿美金的MBS,直到就业市场大幅度变好为止。

2012年12月份,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50亿美金的美国国债。

四轮QE之后,美联储的资产总规模从2008年的9250亿美金,上升到了今天的4.5万亿美金,总规模上升了5倍。


三、美联储缩表会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明白了扩表(印钱买MBS和国债)是什么意思之后,理解缩表就非常简单了。

缩表实际上就是卖出之前购买的MBS和国债,从而达到了回收美元的效果。

那么缩表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美联储此前已就“缩表”问题与市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沟通,市场对此有充分预期,在2017年6月的FOMC会议上,提出了缩表的原则和计划。

美联储主要通过减少到期资金再投资的方式来进行缩表。债券到期后还本,这部分资金不再继续投资,联储所持有的债券规模自然缩减,无需卖出证券。这样的安排对市场的冲击也将较小。


对于这部分不再投资的资金,联储设置了上限:国债每个月最多减少再投资60亿美元,此后12个月里每三个月提高一次上限,每次提高60亿美元,直到达到每月减少300亿美元为止。对于机构债(agency debt)和房地产抵押债券(MBS),首月减少再投资的上限是40亿美元,此后12个月里每三个月提高一次上限,每次提高40亿美元,直到达到每月减少200亿美元为止。


正是因为市场的预期很充分,所以昨晚的缩表主要影响了美元,并没有影响股票市场。


1. 美元指数大涨,期货黄金跳水

在美联储上述决议公布后,美元指数应声大涨,最高涨幅一度超过0.9%,随后有所回落。美元对各主要货币均大幅升值。



期货黄金跳水,截止到目前为止期货黄金价格下降1.31%。


2. 美国三大股指先是有所回落,后纷纷止跌转涨,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盘中继续创出历史新高,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微跌。


四、从历史数据来看,加息或者缩表并不会直接导致股市暴跌


在某种意义上,缩表和加息在货币政策中的效果是大致一样的,都是从市场中抽流动性。

而大多数投资者先天性对抽流动性有莫名其妙的恐慌。

因此,下面我们用数据来看看抽流动性(加息或者缩表)跟股市涨跌之间到底有没有相关性。

从2000年至目前为止,美联储一共加息了18次,降息了37次。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加息与降息的分布呈周期性,2000年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6.5%的水平上运行,从2001年至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降到了1%,此后在1%的水平上运行近1年。从2004年6月起,利率重新上扬至2006年6月,利率从1%上升到5.25%。之后美国在5.25%的水平上维持近一年后,又重新步入降息通道,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利率从5.25%再次下降到了1%。不过这一利率并未如此次周期那样,在这一水平上运行。2008年12月,美联储将目标利率再次下周至0到0.25%的区间上,这一水平持续到了2015年12月,才上调了0.25个百分点至0.25%到0.5%的区间。


可以看出,过去16年里,联邦基金利率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降息通道、加息通道、降息通道、低息水平运行。现在来看美国股指的表现。

我们来选择道指作为参考对象。从2000年至2016年,道指表现如下。


上面两张图合二为一之后,你可以看到下面这个图。


仅从数据上看,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在过去的16年里,美国利率的涨跌基本上与道指的涨跌同步。第二,道指见顶开始下跌伴随了利率高水平的运行,道指见底开始上涨伴随了利率低水平的运行。


从第一点来看,市场目前对加息的畏惧又是不成立的了。因为过去的数据并没有教训市场,告诉市场加息利空股市。上一个加息通道里,从开始加息(2003年6月)到股市见顶(2007年9月)中间相隔了4年有余,如果有人认为加息利空股市而做出抛售的举动,他可能失去了4年的大投资机会。


从第二点来看,高利率或者缩表似乎利空股市而低利率利好股市。

怎么来看这似乎是矛盾的两点呢?

其实市场左右纠结美联储的行动,却忘记了美联储的初衷。

美联储的目的,说白了,就是维持经济的稳健运行。无论它的会议决议内容是什么,它都是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

而鉴于美联储官员的知识、经验及信息优势,市场应当有理由相信他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大概率是正确的(仅仅只是大概率)。

加息意味着在美联储官员看来,经济是向好的。正是因为如此,从历史数据来看,很多时候股市在加息的背景下依旧上涨。

而降息则恰好相反,这说明美联储的官员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出现衰退的苗头了。正是因为如此,从历史数据来看,很多时候降低反而导致整个股市下跌。


下面一句话对理解今天美股很重要:

如果昨晚美联储不缩表,美股绝对会大跌。

原因很简单,美联储在之前的会议里已经多次给投资者缩表的预期了,如果今年不缩表,原因只有一个:美联储对目前美国的经济没有信心。


决定美股走势的最重要核心因素之一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

缩表,最起码代表了美联储短期内对经济的乐观看法。

这是股指在美联储确认缩表之后没有下跌反而上涨的核心原因。


实际上,美联储利用加息或者缩表,向市场传递了美联储看好美国经济的强烈信号。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在历史上,加息前期几乎不会带来股市的下跌。


但是,这也可能只是市场短期的乐观看法。

对美股而言,真正的政策拐点其实还没有到来。


原因是,在这次会议纪要上,美联储承诺的缩表实际上是渐进式的被动缩表(对于到期的债券还本不再进行投资,并不主动出售MBS和美国国债)。

真正要值得担心实际上是主动缩表(Smart Sell)的到来,所谓的主动缩表指的是在市场中主动出售国债和MBS。


Smart Sell出现时,才是美国货币政策进入实质性快速收紧阶段。以目前来看,这个时间点很可能出现在2019年。因为美联储给的加息预期是2018年3次,2019年1次。在加息频率下降时,进行主动缩表,这样应该是可以起到避免市场反应过激的作用。


五、结语


巴菲特虽然告诉投资者,不要看宏观经济,但是巴菲特没有告诉你,他自己是全世界看宏观首屈一指的高手。

缩表短期之内对美股并不会有本质的影响,因为这实际上代表着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正如霍华德马克斯而言,如果你研究人类的经济史,你会发现它就是一部信贷周期史。历史上的大多数经济危机都是发生在信贷收缩周期。


因为在信贷扩张周期期间,信贷的扩张实际上掩盖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信贷收缩周期会让这些问题全部暴露出现。


这就是巴菲特说的:“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因为光看一篇文章是远远不足以理解缩表、美联储等这些问题的。


这本书详细生动地讲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流动性拐点来临的影响。这本书叫《美联储》,作者是格雷德,写于1989年,但译文2013年才有。这是我读过的关于美联储最好的一本书,光看书的目录就知道它是非常非常精彩的。


这位作者极具才华,从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物理学等多个维度揭开这个全球最神秘机构的面纱,文笔优美而隽永,见解独到而深刻。尽管这本书写于1989年,主要涉及的是沃尔克主政美联储的八年(也是“里根时代”),但对于理解美联储,理解美国政治,理解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这仍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70年代末全球还陶醉、迷茫又焦虑在通货膨胀带来的繁荣中,价格永远涨,谁也没有料到接下来是急风暴雨般的80年代。当流动性拐点来临时,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都在那个时代或沉或浮。


历史有时候透着的相似让人瞠目,80年代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美国都上台了一位“好玩”的总统:里根与特朗普。他们都古稀之年登上全球权力的顶峰,都是极端保守的共和党人。同时他们都有着分裂的政治愿景,他们都想要财政刺激(里根又减税又扩国防,特朗普又减税又搞基建),他们又都想削减财政赤字。


但是里根和特朗普最大的不同在于,里根上台时美国处于信贷紧缩周期,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持续加息,失业率在短短两年之内上升到10%。


但是随后在1983年开始,里根人为的“架空”了保罗沃尔克(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强硬的鹰派),在美联储内塞入温和的鸽派,随后美国开始了长达10年的信贷扩张周期。


而特朗普上台时,正是信贷扩张周期的结束,信贷紧缩周期的开始。

这让我很好奇,究竟是人厉害,还是周期厉害?在信贷紧缩周期里,特朗普能实现他那些激进的目标吗?

不过有一点我是确定的,对投资者而言,在信贷紧缩周期,安全比赚钱重要,风险比收益重要。


对任何一个财务自由的人而言,为了多赚几倍的收益而承担过量的风险是极其蠢的。

如果你有10亿,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一年赚10%,在承担多一些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赚30%。

一年过后,11亿和13亿,有什么区别呢?它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本质的区别,但是当你为了多赚20%,而损失3个亿的时候,区别就产生了。


这道理很简单,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做不到。

因为人天生有对比倾向和嫉妒倾向。当你赚10%时,而你的朋友赚了30%,强大的心理落差会迫使你承担更高的风险。


正如老巴所言,一个人,一辈子,只用富一次就可以了,富两次的人都是傻瓜(先富再破产,再富)。

今天之后,就是别人贪婪,但是我要开始谨慎的日子(谨慎并不意味着害怕,它指的是聪明的承担风险,承担概率更大,赔率更高的风险)。


活着才是唯一的真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