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  惠凯

编者按:市值管理,一直是江湖上最隐秘的地带。诸多传奇大佬的发家、铁血强庄的锻造,都与此息息相关。以管理为名,行做庄之实,似乎已成为市场的普遍理解。其间的内幕交易、明暗勾兑,股价操纵,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本文试图揭开时下市值管理的潜规则,更希望能早日还原市值管理的本来面目。

  

“专业拯救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有需求提前一周说话。”这是《红周刊》记者身边一位资本掮客的朋友圈签名。股价维稳、避免爆仓,只是市值管理业务的冰山一角,种种信息显示,市值管理,正在成为当下金融掮客的重要战场。

  

按通常理解,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主动做大市值。细究起来,包括多种方式和诉求,主要目的有几种:拉高后减持、拉高后质押、低价托市以避免爆仓,还有在定增前拉高股价,以减小定增股份对大股东控股的稀释。今年以来比较流行的是托市业务。业内人士表示,相比拉高股价后减持面临的监管和舆论风险,或许是出于市场稳定的考虑,监管机构对避免爆仓而托市的态度相对温和,因此上市公司有需求、机构也乐于承接这种业务。

谈判双方的核心问题


《红周刊》记者以中间人的身份参与了一起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业务的沟通过程。

  

以记者获得的一条市值管理业务信息为例:上市公司A的一笔质押濒临爆仓。该公司市值在百亿元左右,存在爆仓风险的股份占总股本10%-15%。质押股份此前曾跌破强平线,券商一再催促质押股东方尽快将质押股份提前回购,股东方由于囊中羞涩未能回购。至今爆仓风险仍未化解。

  

在沟通过程中,某资管公司的业务负责人李先生(化名)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市值管理客户需求表,详细列出了操盘团队需掌握的3大项信息:“总需求概述(公司市值战略目标运作规划,当前的约束条件及所需帮助,大股东/实控人的其他诉求)”、“资金需求(总体资金需求、当前可安排的资金、需要解决的资金情况,资金成本预期、使用起止时间、支付方式,大股东/实控人融资工具的约束情况说明)”、“风险收益需求(收益分配诉求,大股东/实控人可提供的征信措施)”。

  

“市值管理业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3项:大股东有什么需求,资金谁来出,盈利后如何退出和分配利润。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实控人挺价意志有多坚定。”李先生表示,首先要清晰了解实控人的诉求,“只有实控人挺价意志坚决,我们才能合作,钱的问题,可以想其他办法解决。”

  

一位某私募基金公司人士程先生(化名)向记者透露,市值管理看上去简单,实则远没有那么容易,“市值管理面临很大的监管和资金压力,敢承揽这种业务的机构,要么冲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来,要么和上市公司大股东有过命的交情”。程先生解释称,和大股东达成信任关系,意味着大股东持股呈锁定状态,“否则一旦拉升后,老鼠仓不打招呼率先跑路,高位抛压就可能砸垮机构。”

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多少资金

 

在上述案例中,A公司大股东希望股价在当前的基础上上涨20%以上,即回升到警戒线以上。但由于实控人已将大部分股权质押,可支配的现金有限,如何出资,就成了双方协商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如果股东方资金充裕的话,股东:机构的出资比例可以是75%:25%,总资金规模最好能达到公司市值10%以上,当然操作中可能不会全部投入二级市场。”一位有意承揽该业务的业内人士张先生(化名)向记者传递了他的要求,“如果大股东资金有限,50%:50%的比例也可接受,当然,大股东确实囊中羞涩,我们也提供信用贷服务,由上市公司董事会为大股东提供暗保,成本为1%/月。”这位人士表示,其底线是“大股东最少需要出资25%,否则无法形成信任关系。”

  

完成一个项目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通常而言,流通盘越大、大股东持股越少、机构类客户持股越少,则所需资金越多,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两融的影响,如果个股是两融标的,两融客户对价格波动很敏感,一旦跌破其成本,就可能率先跑路。

  

在双方达成协议后,如何获得筹码、获得多少、持有周期、动用资金规模,都需要综合考虑。就托价业务而言,不同周期、不同拉升幅度,对应的资金量有所不同。一家知名市值管理机构的业务负责人罗先生(化名)表示,如果个股换手率与指数偏差不大,“需要5亿-6亿元的资金,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股价托到预警线以上”;但这一方案遭到了另一家机构负责人谭女士(化名)的质疑,“个股换手率以2%考虑,6亿最多只能撑一周”。她表示,至少10亿元的资金才能满足要求,即对应10%的流通筹码。作为对比,按业内共识,要想获得控盘能力,至少需吃下流通盘的20%-30%。

  

但并非所有机构都对该业务感兴趣,某机构表示,“A公司大股东质押比例过高,资金又不足,风险太大”。

如何获得筹码

  

资金到位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获得筹码。据业内人士介绍,市值管理机构获得筹码的来源一般有三种:二级市场、大宗接盘、增发获得股份。

  

“527减持新规”后,借大宗交易来实施市值管理并配合减持的难度明显提高。但“新规”也制约了协议转让。据《红周刊》获得的信息,质押机构考虑到股价仍有下跌风险,在催促A公司大股东提前赎回无望后,希望通过协议转让来出掉手中的质押股份。“质押机构希望以成本价来协议转让,因此折价很大。”相比大宗交易90天内减持不超过总股本2%的规定,协议转让的好处是转让规模大、一次可获得5%以上的股份,但按“新规”要求,协议转让获得的股份也需锁定6个月,依然存在被套风险。围绕这一点,双方讨论不休。

  

一位上海的资深资本市场人士徐先生透露,买入的过程中,机构通常会分仓,以避免持有总股本达到5%后履行举牌协议,导致6个月内无法卖出,“少部分机构也会选择正式举牌,尽管有6个月限售期,但举牌也将引发换主的想象空间,并吸引中小投资者跟进,从而减轻机构的吸筹压力”。 

  

达成信任后,就进入了方案实施阶段。“比如某市值50亿元左右的全流通上市公司B,包括大股东在内的机构客户持股40%,散户持有60%的市值,稳妥考虑,机构需要吃下散户持股的1/3、即20%的流通盘。”程先生说。事实上机构也是这么做的。据其透露,某公司大股东曾邀请了一家管理资产规模达百亿元的知名私募进行市值管理。该私募先后用10多只资管产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收集了10亿元左右的筹码,相当于这只股票5-10天的交易量,期间股价波幅不超过15%;技术形态也趋于完美,量能极度萎缩、KDJ等技术指标走平、短期均线与长期均线构成金叉态势;消息面上,当时小盘股还是市场炒作风口,这家上市公司也有着多个热点概念加身;盘整末期,股价突然放量涨停,其后几个交易日内、股价拉升约40%,到达目标价位后,该私募在一天内即全部出货,当天换手率超过20%,逼近换手率历史峰值,其后股价一蹶不振。程先生点评称,“该个股的建仓、拉升和出货,需要机构有着非常强横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尽管如此,上述“市值管理”也未能逃脱监管层的法眼。程先生告知记者,该私募的操作曾引起监管层的注意。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该大型私募可以轻松募集足够资金,资金成本还不算高。程先生说,并非所有机构都能获得足够的低成本资金,因此配资操作普遍存在。“假设上述案例中的10亿元资金中本金2.5亿元、动用3倍杠杆,假设年息为10%,再考虑到操作失误导致的亏损、反复交易产生的佣金、居间费用等成本,资金成本的压力一点都不轻松。理论上,机构须把股价拉升20%以上,才能盈利。”

  

“无论哪家机构都必须顺势而为,牛市中拉高出货后,散户或许会继续跟进,但熊市中一旦拉高,就会有存量资金跑路。以上述公司为例,今年的行情下,小盘股不再吃香,同样是10亿元资金,就很难达到当时的效果。” 

隐秘的行业潜规则

  

无论打着何种名目,操纵股价都是市值管理的核心手段。为了保密,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业内形成了不少“潜规则”,譬如不在微信中打出简称、代码等信息,具体资料以文本形式传递,前文提到的张先生亦要求记者以微信电话的方式来沟通,尽量少用手机。

  

为了在上市公司和业务机构中建立信任关系,一位双方都信得过的中间人是必不可少的。张先生建议,一旦双方建立初步的联系后,即由中间人来安排双方进行面谈。谭女士为取得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联系,她试图以居间费用来“利诱”中间人,“我们公司的原则是,谁先把实控人带过来,居间费用就算谁的”。

  

如何隐蔽交易账户的网络信息,即迷惑监管层通过账户IP和MAC信息锁定户主,机构也绞尽脑汁。一位前机构操盘手曾向记者表示,一般而言,为规避监管,市值管理业务中,单个机构可动用数十台计算机和账户。

  

上海某交易软件提供商蒋先生向记者表示,证监会的大数据系统主要根据包括IP地址在内的交易账户信息来发现异常。近年来云计算发展迅速,机构的对策之一,是将交易服务器托管在一些知名的云服务器平台上。“一台服务器的托管费用在千元/年左右,可同时运行3个账户,机构所能动用的交易账户数量大为扩展。此外,服务器遍布各地,南京、成都等软件产业发达的二三线城市都有托管机房,加大了监控难度。”

  

此外,据记者了解,有机构还在市值管理业务过程中引入了T+0工厂的操作理念。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而言,T+0工厂是作为一种收益增强型策略而存在,“不过在市值管理业务的过程中,T+0的主要目的在于产生成交量和流动性,从而吸引中小投资者入场”。该人士还表示,其所在机构在全国多个二三线城市组建了多支T+0团队,买卖同一只个股的账户数量在百个以上,监控难度更大。

游走在法律禁区

  

程先生说,“市值管理看似肥肉一块,但市场上飘着的绝大多数还是中介,真正实力过硬的机构并不多”。因此操作失败的反面案例倒不少。譬如某中小板上市公司,“听说大股东用3亿元的本金撬动总共11亿的资金,亲自操盘,但不久后被曝光业绩造假,其后股价暴跌,大股东损失惨重”。

  

近年来,随着监管趋严,市值管理业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多位行业人士也都向记者表达了对监管的担忧。以谢风华为例,2008年,时任某大券商投行部副总裁的谢风华写下了《市值管理》一书,其“市值决定公司命运”的理念受到市场热捧。但就在8月,证监会宣布了对谢风华、阙文彬等操纵恒康医疗股价案的处罚决定,二人被认定人为控制发布利好信息的数量和节奏,拉高股价后套现。最终,资本大佬谢风华被证监会处以终身市场禁入。

  

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资本市场人士向《红周刊》记者表示,监管层曾在2014年发布的《新国九条》中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彼时A股行情低迷,优质企业的估值得不到体现。监管层的本意是鼓励上市公司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通过提高现金分红/鼓励董监高增持等手段,促进公司价值被市场所发现。“但在实践中,市值管理出现了异化,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打着市值管理的旗号勾兑券商、外围资金行拉高套现之实。以徐翔案为例,牵扯出13家上市公司。青岛法院对徐翔的处理结果是判刑+没收百亿元的非法所得。但上市公司实控人却只是被罚款,且数额轻微。市值管理最大的得利者其实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其次才是以徐翔为代表的机构。从加强监管的角度来看,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处罚力度,尤其是操纵股价已经触犯《刑法》中的条款,有必要提高罚款数额,甚至可以考虑刑罚手段。”

  

对于上市公司勾兑机构托价避免质押股份爆仓的行为,这位人士表示,此举已涉嫌操纵股价。“上市公司董监高可以选择增持/回购股份/提高分红比例等公开手段来维护股价。而变异的‘市值管理’是对中小投资者利益非法掠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