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直接给出答案:

因为肉会疼。


抖个机灵,开个玩笑。接下要小安开始一本正经的开车了!

投资的困扰:我又不理性了!


为什么熊市里,你不愿意割肉?为什么面对一笔错误的投资,你不愿意舍弃?


将问题更具象化一点:你同时投资了两只股票,一只赚了50%,一只亏了50%。这个时候你急需钱用,你会选择卖掉哪一只?

很多人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肯定买掉赚了钱的,持有亏损的慢慢熬。


但事实上很可能,你卖掉的才更有前景,不断亏损的是因为它的业绩确实不行了。这时候理性的做法是什么?卖出亏损的股票,继续持有盈利的股票。


但不管怎样,做出割肉的决定还是特别难,好像真的有割肉那么疼,对不对?于是乎,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不理性。


明明知道是不理性的做法,我们却还在不停地执行,这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心理学的问题。而最新出炉的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其实早就将这个困扰阐释清楚了。


同样损失50元后的矛盾选择


我们先从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很难被称之为理性的消费场景说起。


你准备去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可就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插曲一:坐车的时候,你发现丢了50元公交卡,这时你还会按照原计划去电影院花50元钱看吗?


插曲二:坐车的时候,你发现几天前花50元买的电影票丢了,这时你还会继续去电影院重新花50元钱看吗?


在前一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看电影;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大部分人放弃了计划。他们悻悻地想,看网上的资源也是一样的。


但其实仔细想想,大部分人的选择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门票,都是丢失了价值50元的东西。要想听音乐会,都是要再花50元买票。


为什么同样是损失了50元钱,人们却做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呢?


心理账户:钱和钱不一样?


这一切都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心理账户,和客观上的金钱账户并不一样。

1980年,查德萨勒首次提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ting)的概念与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在上面的例子中,虽然同样是损失了50元钱,但人们最终的选择不一样,这就是心理账户在作祟。在人们的内心,“电影账户”和“公交账户”是有区别的。


第一种情况,即公交卡丢失时,相当于“公交账户”受到了意外损失,与电影票本身没有关系,也没有理由不去看电影。第二种情况,即电影票丢失时,相当于本来的“电影账户”忽然遭受损失,人的感觉更可能是“我如果继续坚持要看电影,就相当于花了多一倍的钱买了一张票”,由于“超支”,最终导致大多数人选择放弃看电影。


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个的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当人们把一个账户里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动用其他账户里的资金,因为这样做打破了账户之间的独立和稳定性,这会让人感到不安。


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普遍特点是并没有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总结来说,心理账户,够感性,但不够理性。


萨德的两次瑞士旅游


萨勒曾讲过他两次在瑞士旅游的体验,又是另一个关于心理账户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第二次在英国讲课,也有不错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弄得特别不舒服。

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的钱跟花的钱放在了一个账户上;第二次不是,他把在别的地方赚的钱花在了瑞士的账户上。


在这个案例里,萨德在心理账户中,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关于亏损的心理账户


那么,在决定是否割肉的过程中,心理账户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其实对于亏损而言,你的内心一般也有两个心理账户:“账面损失账户”、“实际损失账户”。


我们容易将抛售后的股票亏损和未抛售的股票亏损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感觉上,抛售之前是账面亏损,抛售之后才变成实际亏损。账面亏损带来的压力较小,要将它变成实际亏损带来的压力就大了,虽然在客观的时点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异。


如果48元的中国石油跌到20元,就是亏损了28元,但持有到这个时候的投资者可能更愿意继续持有,因为这感觉只是账面亏损,卖出了,就变成实际亏损了。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他继续持有到10元。其实如果进行理性的判断,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跟亏损多少没有关系,跟它是否值这个价才有关系。


除了亏损之外,人们对收入的心理账户也不一样,比如股市盈利、工资收入处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投资者往往在潜意识里认为卖掉其他股票的盈利资金,反正是赚来的钱,处理的谨慎程度可能低于工资收入等其他投资资金。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盈利资金,对待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谨慎,因为这些资金的购买价值没有任何区别。


了解完这个理论小安觉得:其实投资中的最大敌人,往往是人的情绪啊!不过熟悉了心理账户的理论,可以跳出感性范围再审视自己的投资行为。做出理性的决策,或许会更容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