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保险行业过去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0年以前的高增长;2010-2014年的增长停滞;2014年以后的再次爆发。

在2010-2014年的调整期,上市险企的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保费收入/个险期交首年保费/代理人规模,均在2010年以前高速增长后,持续停滞多年,直到2015年才再次出现全行业的快速增长。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1.行业视角:过去十年的保险兴衰周期转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时的保费收入组成、渠道是什么情况?在今天大家预期一个保险黄金十年的时候,会不会再出现一次寒冬?

2.公司对比:在上一次调整期中,哪些公司打下了更牢固的基础,表现出了更长远的眼光?这些重要的积累,在15年后的保险爆发期中,给这些公司带来了怎样的增长动能?

二、行业视角综合分析

在2010-2014的调整期中(分析结论涉及全文各图表,建议穿插阅读):

1.行业保费:全行业保费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新业务价值也基本停滞,甚至负增长。

2.市场集中度:以保费收入计算的市场份额看:行业集中度从快速下降到小幅降低。经历前几年银保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各大上市险企所占份额降低很快,国寿平安太保三家收入占比从2006年的72.0%降低到2010年的55.6%;在银保加强监管、保费收入下降的这几年,份额下降减速明显,2013年为52.9%。(之后又经历了一轮快速下降,2016年为38.9%,不过可以看出,此时上市险企已经转型为高价值保费的方向,小企业增长的规模主要是高成本低价值的渠道,对上市险企竞争有限)

3.保费质量:首年保费中期交所占比例提升很有限,不同公司差异较大。新业务价值率在波动中缓慢提升,到近两年才开始快速提升。

4.个险渠道:个险首年保费增长几乎都停滞,代理人团队规模只能维持,甚至下降,产能略有提高。(个险发展出现多年的停滞,以及2015年重新爆发,变化的原因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后续将单独撰文分析。)好在个险渠道首年保费基本都是期交,因此总保费收入还在持续增加。

5.银保渠道:经历前几年的疯狂扩张后,监管大幅收紧对银保的限制,全行业的银保保费都在大幅下降;加上08年政策放开,四大行准许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和亲儿子竞争难度太大。对于上市公司,负价值的趸交保费逐渐压缩,构成了总保费下降的主要部分;相对高价值的期交保费,也并没有能获得增长,很多公司还在降低。

总结上一次保险行业兴衰周期,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政策。

2006年的国十条开启了上一次保险快速增长,2014年的新国十条开启了这一次。

银保政策的调整让高歌猛进的银保保费收入大跳水,并持续多年萎缩。

费率市场化之前,2.5%的利率上限压制了保险的销售,尤其在2010年开始加息后压力更大。2013年费率市场化改革后,传统寿险、长期健康险销量快速增加。

险资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开,让险企投资收益率逐步攀升,也会作用于承保端的业务开展。

确实有点所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感觉。那这次保险爆发期,会不会再被一纸监管令终结呢?

这一次和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上市险企的保费结构已经基本调整完毕,不同于上一次开启调整时的匆忙应对,这一次上市险企保费结构大多数已经非常健康。于是它们从上次监管趋严时的受害者,变成了受益者:监管越严格,那些保费结构不健康、依赖高利率低价值保单的中小险企就越难过,上市险企竞争优势越大。去年底到今年初对万能险等的监管变化,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134号文提出了更严的监管,对保费结构和销售能力要求更高,上市险企受到多少影响,可以等待进一步验证。成功跨过这一步的公司,将实现更健康的保费结构,更优质的竞争环境。

此外,居民的收入水平、保险行业的口碑形象、居民健康保障意识,和七年前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些也会支持保险行业未来持续稳定增长。

在下方各图表后有公司对比分析,在文章最后有公司对比的总结。

三、保费关键指标

在上一篇分析中,我们看到历年新业务价值如下。在2010到2014年,经历了持续的低迷。


总保费收入也是如此。除了平安和太平两家,其他都出现了多年的持平。


保费收入以2010年为基准对比:


个险首年期交保费收入


其中平安2009年及以前仅公布分渠道规模保费,而不是保费收入,数据受到影响。

平安保费收入质量远高于国寿,新业务价值超越国寿。

个险期交首年保费以2010年为基准比较:


个险期交是和新业务价值相关性最高的保费类型。2013年起,太平太保平安都增速很高。其中太保总保费增速较低,说明近年削减了大量低价值的业务。

2010-2016复合增速对比


四、保费质量

新业务价值率(新业务价值除以首年保费)


平安价值率一直很高;太保过去多年提高很大,已经和平安持平;其他三家在近年缓慢提升。 

首年保费中期交占比


趸交保费价值率很低,期交占首年保费的比例,说明了保费质量。

平安和太保都在行业调整期中实现了结构的大幅优化;期交占比达到90%上下,之后一直保持;其他三家均维持在40%以下的低位,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提高。

五、渠道分析

行业分渠道保费(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银保渠道经过2006-2010年的高速扩张后,因为无序竞争等,被国家强力监管,导致银保保费收入持续多年下滑。

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占比

银保占比


平安非常优秀,在其他家大力做银保的时候,它却依然集中发展个险,没有在低价值的银保渠道过度参与竞争;

其他各家从2010年起,因为银保受到政策和竞争的影响,银保规模和占比都持续下降,个险逐渐提升。其中太保的结构调整执行的最有效,个险占比从平安的一半做到持平,实现了非常健康的保费结构,得以更好的抓住这一次保险爆发期的高价值保单销售机会。

银保首年保费中,期交占比


太保近两年没有公布银保细分保费类型。

同样是银保,保费收入质量也不同。趸交是负价值,期交还有一定的价值率。

平安依然十分优秀,期交占比一路提升;其他公司在行业调整期,受迫于竞争压力等,期交比例持续下滑,到近三年才开始逐步提高;只有新华一直在增加银保趸交保费,直到2016年才开始下降。

六、代理人数据

行业数据:


上市险企代理人数据中,新华从2010年开始计入。

2014年,出现了代理人团队规模和产能同时提高的情况,紧接着2015年,人力大幅提升。

各上市公司代理人数量(单位,万人,除太保为月均数据外,其他为期末数据)


以起始年为基准对比(新华2010起,其他2007起。07-10年各公司增长很少,对比较影响不大)

太平规模较小,增长最高;

平安是其他较大规模的几家中,唯一一家每年代理人团队规模保持增长的公司。说明在逆势中,平安也一直在加强最重要的壁垒。

太保在2014年启动规模增长,国寿和新华到2015年才开始。不过国寿2016年增速很好,而新华严重放缓,2017年中报更是停止增长。

每月人均首年保费产能


因为各公司产能披露口径差异很大,这里按统一方式计算:产能=(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个险渠道首年趸交保费*0.1)/期初期末代理人规模平均值/12。其中太保因为披露的是月均人力,直接作为分母。趸交保费取0.1倍的原因是因为趸交保费价值率低,佣金率也低(平安福的趸交佣金率是期交首年的不到十分之一),折扣后更能代表产能的价值情况和代理人的收入。

2010-2016复合增速


过去7年的发展中,代理人产能并没有明显提高,最高的也只有10%,平均7%。未来规模增长放缓后,产能的提高对新业务价值的拉动值得期待。

七、公司对比总结

1.平安、太保:

这两家都非常优秀,在行业逆境中大力调整结构,提升价值。经过这个阶段后,两家的保费收入结构已经非常健康,得以很好的抓住2015年起保险爆发的机会。尤其平安的代理人团队规模是唯一一家在这个阶段每年持续提升的,而不像其他各家均维持甚至下降。

2.国寿:

各项数据似乎都没有问题,都在调整期中缓慢的改善,但是速度太慢,被平安太保抓住机会得以赶超。因为保费结构改善缓慢,2012年时,国寿和太保新业务价值率接近,到2016年,太保46%,国寿30%,被大幅超越。最重要的个险期交保费,过去7年增速仅高于痛苦转型的新华。

似乎国寿提升保费价值率的追求不高。2016年,银保渠道首年保费中,趸交是期交的4倍,与新华太平差不多,而平安只有2.6倍。不知道是不是总保费收入、市场份额这些指标对行业老大更有政治意义。目前其首年期交保费已经被平安超越,全靠趸交保持表面上的第一。

3.新华:

在上次调整期中,新华处于正好在挨打的状态(不是我说的,是新华年报中董事长致辞自己承认的)。之前依靠银保突飞猛进成为行业前三,结果2010年后银保被限制,个险发展也很有限,受趸交转型期交的影响,营销员团队收入下滑,规模很受影响。

个险期交保费收入,多年没有达到2010年的水平;期交占首年比例持续下滑,个险和银保趸交保费都持续增加(别人家个险几乎没有趸交,银保都在持续减少)。各项体现价值的数据都表现的很难看。直到2016年,新华个险比例也仅仅高于太平。

新华的转型似乎在一个两头受困的状态。注重保单价值砍趸交,就会减少营销员收入,进而影响团队稳定,规模受限,进而使得期交也很难快速增加。直到2016年,新华个险趸交保费占首年保费的比例为13%,为上市险企最高。

4.太平:

从保费结构指标看,太平和新华很接近,比如渠道保费占比、期交占比等。然而却有本质的不同:

1)太平当时的规模远小于新华,作为小公司,不得不依赖趸交、银保等方式谋求增长,而新华已经有这么大的规模,转型如此缓慢,让人失望;

2)太平的内含价值,从2010年到2013年增长140%,仅有一次占当年内含价值27%的注资,而新华内含价值经历IPO,融资占当年内含价值91%,增长依然只有129%,说明太平价值实现情况远好于新华。

结果是,太平在这个行业调整阶段的末期,2013年,新业务价值增长33%,代理人团队规模翻倍,产能提升,得以抓住了接下来行业爆发的机会,持续高速增长,跻身一线寿险公司。在可见的未来,这可能是依靠高负债成本冲规模的中小险企们,转型为高价值的一线寿险公司的最后一张门票。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