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各种刷刷刷,扫扫扫,

感觉甚是壕气,

一点儿也不觉得肉疼。

甚至在前不久,

移动支付还被评为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

自从出门不带钱,

你的钱花得越来越快了。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消失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奖理论之一,说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局部条件的影响,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从而无法实现全局最优。 

举个例子:你打算去看一场票价50元的电影,但是出发的时候发现丢了50块钱,那你还会去看电影嘛? 

现在情况变一下,你准备去看一场票价50元的电影,但是出发之前电影票丢了,你还会去吗?

对于前者,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仍旧会去看电影;但对于后者,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去了”。 

同样是损失50元(或者总花费100元),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原因就是大多数人把电影票和现金归入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其中一个损失了,并不会影响内心对另一个帐户的评价。 

回到消费这件事上,我们通常会把皮夹里的钱看作一个心理账户,当皮夹里的钱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内心的焦虑会逐渐提升,消费意愿也就降低了。但对于移动支付背后关联的账户里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恐怕绝大多数人并不十分清楚。这导致“心理账户效应”在移动支付这件事上十分微弱,很难对我们的消费意愿产生负面影响,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花多了。 

原因二:“皮鞋成本”降低了

“皮鞋成本”是指经济活动中来回银行的成本。日常生活中,没人会在皮夹子里放很多钱,少的可能只放几百,多也通常也就几千。一旦钱用完了,就得跑银行去取,费时费力。正因为存在这个“皮鞋成本”,很多人对花现金还是比较克制的,以免频繁跑银行(想想被排队支配的恐惧)。

然而移动支付出现之后,手机背后往往关联了我们的多张储蓄卡和信用卡,我们再也不用跑银行取钱了,“皮鞋成本”几乎等于零,这也间接促进了我们的消费。 

原因三:“潜在钱包”变大了 

钱包里的钱是很有限的,但是储蓄卡和信用卡里的钱却多得多。通过移动支付,我们的“钱包”从有限的皮夹子变成了大得多的整个银行储蓄和信用体系。“钱包”的扩大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导致支出增加。

请各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你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这样的感觉呢。当移动支付到来后,你每个月的花销是多了还是少了?面对各类消费,有没有变得越来越“慷慨”?每个月攒钱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困难?

别急着回答,先去翻翻自己的支付宝、微信、大众点评、饿了么、美团等的流水吧,和之前做个对比再说。

不可否认,无现金消费,是时代的趋势,也是不可逆的。但是,在当前无纸化消费的趋势下,该如何保持理性呢?

第一,勤记账

记账的作用是加强“心理账户”的作用。通过记账,能够让我们明确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当每天赚不够500的我们发现已经花了400多的时候,恐怕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吧。

第二,关联专门的消费卡

为自己的移动支付帐号关联专门的消费信用卡或储蓄卡,同时为信用卡或储蓄卡设置有限的门槛,就能从总量上控制支出。例如只关联一张总额度5000的信用卡,那么每月消费就限制在5000以内了。

第三,强制理财

为自己购买一份保险,或者做一份基金定投,并把扣款日放在发工资第二天或第三天。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虽然移动支付容易超花,但目前各大平台之间竞争激烈,时不时还会送些“小福利”,当然也要“领情”了。只要绷劲“理性消费”那根弦儿,就不怕money悄悄溜走了。


风险提示:

本基金管理人依照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敬请投资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本资料所提供的资讯均根据或来自可靠来源,但并不保证其准确和完整性,仅供参考,不构成对读者的实质性建议。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资料仅为宣传用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详情请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