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基金经理这一造血、换血都越来越快的行业中,如今80后、甚至85后基金经理早已是中坚力量。作为一枚基金行业的新兵,甘传琦今年6月起担任中融产业升级的基金经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7年11月10日,该基金今年以来涨幅超过25%。甘传琦非常诚恳地表示,下半年A股市场整体氛围积极,相对有利于投资,“对个人而言也是难得的运气。” 

对于近期热议的“风格转换”话题,甘传琦的观点是,从A股历史特征看,每次不同偏好的增量资金入场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市场风格,这又会引起存量资金的挪移贴合,形成某个阶段特有的趋势性浪潮。自己的投资风格仍是立足于对行业景气度与估值的分析判断,不会主动与此类市场风格贴合。 

谈到今年“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现象,甘传琦认为,随着高风险偏好杠杆资金的退场,投资重回“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的状态,这对基金管理人而言是有利的,而且从当前的金融政策环境来看,应该也会是中期的常态。 

以下是基金经理对话实录: 

记者:您认为自己是怎样的性格?有哪些爱好?除了投资以外平时做的最多的是什么?能否评价一下自己? 

甘传琦:从职业角度而言,对自己性格的总结是偏乐观,抗压能力较强,乐于分享,爱琢磨事情。工作之外的爱好主要是运动、看书等休闲活动。其实投资不分上下班,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观察积累总结都是能力的积攒。 

记者:作为一名基金行业的新兵,独挑大梁担任基金经理,有没有压力?会有哪些困难和优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 

甘传琦:整体而言压力尚可,这段期间A股市场整体氛围积极,对投资是偏有利的,这对个人而言也是难得的运气。新人初上任普遍会碰到的问题是对各行各业的股票积累不够、容易盲从迷失追涨杀跌,优势就是干劲足、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自己采用的方法是快速反应、快速学习、快速总结,尽快找到值得参与的投资机会。 

记者:您从今年6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中融产业升级今年以来收益超过25%,同类排名领先,能否总结下您的操作心得?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甘传琦:自己的投资第一原则是结合行业景气度与估值的匹配度,对于行业景气度明确向上但股票估值尚未反应的品种会进行重仓。这个思路可以解释大部分本产品的收益率来源。对此我会在全市场中就这个匹配度进行各行业的横向对比,定期进行动态调整。 

记者:您的投资理念是怎样的,投资中如何对行业及个股进行判断和选择? 

甘传琦:自己的工作流程是“广覆盖、多思考、少操作”,研究在先、投资在后,力求做到投研一体化,投资是研究的镜像结果。用放大镜观察股票市场所代表的社会发展进程,再用显微镜聚焦落在某些存在“异常值”的细分行业或公司,这些存在显著“异常”的行业或公司往往是值得重点投资的股票。我对“异常”的定义是增速显著高于所属产业类别的增速,或是某个公司组织正在从事某个有创新性的业务。 

记者:今年的市场经历了几番变换,如何看待市场风格的变化?未来方向如何?基金应该怎样布局? 

甘传琦:今年市场的特点是从去年的存量资金市场迈入增量资金市场,增量资金包括所谓的“北上”资金,以及这类资金带来的跟风盘。从A股历史特征看,每次不同偏好的增量资金入场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市场风格,这又会引起存量资金的挪移贴合,形成某个阶段特有的趋势性浪潮。往后看,只要诸如前述资金流入还未断流,我们认为市场风格暂时还不会变化。不过本人的投资思路仍立足于对行业景气度与估值的分析判断,不会主动与此类市场风格贴合,因为我对此风格的转换缺乏足够的判断把握。 

记者:今年大家普遍感觉“炒股不如买基金”,您认为未来这是否会成为常态?您觉得这对于基金行业有哪些意义?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对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甘传琦:炒股胜于炒基主要是由于市场增量资金主要来自场外的高风险偏好杠杆资金,这类资金追求速战速决,与基金普遍的中长线持有理念是相悖。随着此类资金的离场,投资重新回归“少即多、快即慢”的均值状态,这对基金管理人而言是有利的,而且从当前的金融政策环境来看应该也会是中期的常态。对于缺乏时间精力以及专业投研分析能力的部分普通投资者,我建议还是买基金省心省力。 

记者:按您心里的标准,您认为一只好基金的标准有哪些? 

甘传琦:我对自己的现实要求是“牛市跟上、熊市少跌”,尽力做到稳定向上、低回撤,能给持有人提供“稳稳的幸福”。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