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哥一直有一个想法,解决楼市的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楼市,而是要从金融市场全局的角度出发。


简单来说,尽管房子同时具备居住和投资两种属性,但从归宿来说,房子最终会成为一种财富、一种资产,这一点和股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既然如此,其实抑制房地产市场的办法可能就应该从两方面考虑,一个从弱化房地产市场投资性本身出发,一个则是从房地产投资替代性的角度出发。


房地产市场本身出发意味着弱化其投资性,强化其居住性。我们常说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实施起来我们目前能看到也正好对症下药,分别从投资性和居住性下手。投资性方面,用各种限购限贷等限制性的措施,防止投资和投机的资金过多进入买卖市场,降低市场的投资性;后期可能的房地产税等等机制也是一种调节人们投资欲望,提高人们投资成本,从而抑制投资性的工具。


居住性方面,从土地市场、商品房市场改变房子的属性,从完全的买卖市场变成租赁或者不完全的买卖市场。同时强化租赁等能够体现房子居住性的权益。


上述两点想要做到,当然需要政府持续性的调控,以及真正把租赁、共有产权等做大做强,深入人心。


最近有一条新闻,说明未来调控具备持续性:


据媒体报道,住建部、国土资源部和人民银行在武汉召开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再度强调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提出切实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要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泡沫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好市场预期,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另外,从房地产投资替代性的角度下手处理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这么做可以帮助具有投资意向的人们找到钱的去处,用疏而非堵的方式,化解资金去往楼市。


暴哥记得,大会报告中,领导人提到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近期周小川说:


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股权融资渠道,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减少市场价格(指数)干预。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慎峰在新浪金麒麟论坛表示:


将持续改革股票发行和退市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优胜劣汰机制,积极引导各类长期资金有序入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推动证券法、期货法以及私募基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和制定工作,强化对发审委委员的监督制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


直接融资指的是不通过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而是资金供需方直接联系,股票、债券都算是直接融资。


我们看到,各级领导人都在积极的号召,努力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


在股市、债市做大的过程中,在控制好货币闸门的情况下,那么很自然的流入楼市的资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大的可能进入到股市和债市,而非楼市。


而且,股市方面国家一直是鼓励慢牛,就是希望能够给大家看到一种长期的赚钱效应,把钱能够长期的放在股市。


那么最终按照国家的思路,理想化的状况下,楼市和股市之间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可以对比中美两国的数据来推测一下:


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市值/GDP为3.8;美国房地产市场市值/GDP为2.26;


2017年,中国股市市值/GDP为0.84,美国股市市值/GDP为1.38;


和美国对比,显然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高估的,而股市是相对低估的(这个低估不是说现有的估值对比,而是未来的发展潜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增长,政策上抑制楼市,倾向股市。我们可能也会呈现出和美国一样的楼市和股市格局。


最后暴哥想说,细想一下,股市和楼市其实都存在长效机制。楼市的长效机制更侧重于弱化其投资属性,而股市则恰恰相反,希望能够发挥其长期的投资融资功能。


如果我们把两者看成是具有横向替代性的同类投资产品的话,那么显然,股市可能会长期挖楼市资金的墙角。


既然国家的发展思路如此,我们作为当局者,难道要忽视这个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