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三个钱包”,这是万通集团主席冯仑先生的新著《野蛮生长》的一个观点。这本有趣的文集将冯先生纵横江湖二十多年来的思想做了系统性梳理,文如其人,读来如同醍醐灌顶。

 冯先生说,人的一生大多在“三个钱包”中调配。这“三个钱包”中,首先是“现实中”的钱包,就是你的现金或资产,是“看得到”的钱,也是一般人经常在计算的钱包;第二个钱包是信用,意思是“别人口袋里的钱你能支配多少”,这个钱包是“抽象的、虚位”的,一般人度量不出来;第三个是“心理的钱包”,不仅抽象,而且经常被忽略。因为人在不同情境、心态下,对钱的感觉不一样,“在困难的时候,一块钱可能顶100万,但当你有一个亿的时候,就觉得100万也似乎不是钱”。

冯仑说,对一个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放大第二个钱包,调整第三个钱包,守住第一个钱包。守住第一个是根本,放大第二个才能促进第一个钱包的增长,但最后是调整心理预期和实际的风险控制,不让自己处于高风险的地方,让心理钱包总是很平衡。

“冯氏理论”对个人投资也一样适用,本金、杠杆和心理因素,任一调配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投资策略。

笔者认为,相对于前两个钱包,“第三个钱包”尽管“看不到”且更为抽象,但却是每一天都在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本帐,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先生在他的畅销著作《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指出,人们往往会把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收入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多的钱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显得不一样。

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许多股民会把已经抛掉的股票的损失,和没有抛掉的股票的损失划入两个账户。抛售之前是“账面损失”,抛售之后就成了“实际损失”,许多人可以接受“账面损失”,却无法接受“实际损失” ,认为前者是数字上的变化,但后者却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基金投资者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好比今年10月份以前,大盘连创新高,基金份额净值也日日攀升,许多投资者每天晚上的作业就是计算当天的基金资产。但自从10月份以后,大盘跌跌不休,基金重仓股屡屡遭到重创,基金净值不免滑落,许多投资者跟笔者说,跌了以后就“不去看它了”,即使套牢了也“让它去”。“账面损失”和“实际损失”并没有实质差异,只不过人们对它们区别对待了,这就造成了应该止损的股票或者基金没有及时止损,即使终于等到了平仓的时候,也付出了很多机会成本。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