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十倍潜力股系列文章有三篇 , 是个股研究的框架性文章 , 目的是向读者阐明整个研究框架 。 相当于给出一个人体的骨架 。


分别为:宏观篇、 中观篇、 微观篇,本篇为宏观篇,如果想浏览中观篇或者微观篇,直接在股海胜境平台回复。


回复:十倍潜力股中观篇或者十倍潜力股微观篇


一、如何选出十倍潜力股?


选股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无非就是自上而下跟自下而上。我倾向于自上而下。一直以来,我都坚信“视野有多宽,盘子就有多大”的理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因此我看待市场都是站在人类发展趋势和最高统治者角度来思考问题的。


任何一个经济体,因为它的经济总是周期性繁荣或复苏,但经济总量基本上是长期增长,所以是螺旋性上升的结构。因此资本市场的长期价格趋势总是存在原始的上升趋势线或上升通道,而每次在价格趋势的顶部或底部总是会有些人宣称,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但它们总是错的。简而言之,价格通常是遵从回归法则的,在这种格局下,很难批量生产长期上涨的大牛股。只有一种情况例外:这个经济体系与旧的体系不一样,所以可以摆脱估值的地心引力,而这就是批量生产大牛股的沃土。例如纳斯达克指数,1993年是其牛市启动元年,源于克林顿政府的一份科技政策报告:“科技为美国经济成长服务:发展美国经济的新方向”以及提出“建立全美信息高速公路”,从此纳指摆脱了地心引力,指数9年翻了10倍,创造了资本市场的一个奇迹。而在这段期间,传统产业只是遵循回归法则,在原地打转而已。因此,从纳指的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1)假如没有出现新的变化,那么股指将在一定区间(通道)运行,直到某些事情发生变化,此时股指已经远远不能反映新的形势变化,则必须会出现大的拐点。


2)当没有新的变化时,高抛低吸是适合的。


3)当出现新的变化时,股市往往会出现趋势性行情。


4)传统产业衰退是新兴产业兴起的前提条件;旧有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是新经济模式诞生的前提;旧有生态格局无法维持股市有足够资金运转时就会产生新的生态格局。换而言之,否极才会泰来,博弈进入双输才会迎来双赢。


5)要买反映出新时代的股票,这些股票才会长期上涨。传统行业只会跟随经济周期上下波动。换而言之,传统行业都是周期性行业(有的是亲宏观周期,有的是逆宏观周期),股价只会在某个区间来回波动,其超长期均线的上涨速度往往跟GDP上涨速度一样。而新兴产业则是长期往上走,直到应用得到普及。


6)新兴产业在普及率达到10%时,股价开始加速上涨,到普及率达到50%时见顶。之后将进入惨烈的淘汰战,伟大的公司将会诞生,股价将会持续上涨,直到普及率达到90%。(注意,这里所说的90%是指主要消费人群或主要年龄段的人数达到90%,而不是整个社会人口的比例达到90%。假如以整个社会人口为统计口径,大概达到70%以上就见顶)。


因此,你每天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就是:哪些东西代表了新时代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1、沿着消费升级的路线。


根据该国家所处的阶段,居民对物质的需求层次也不一样。分为“吃、衣、住、行、游”五个层次:吃饱——衣服——家电——房子——汽车——娱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你要投资特定的行业,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物质贫乏,那时的人们追求的是有新衣服穿,因此中国第一批富豪都是做制衣厂出身的。紧接下来,就是对家电的需求,在80-90年代结婚都是要求送“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因此那个年代最暴利的行业就是家电,于是就诞生了苏宁电器这种大牛股。紧接着到了2000年后,中国进行住房住改,取消福利房,房地产开始崛起。诞生了万科这样的大牛股,到了05年,汽车消费开始崛起,但是受制于中国汽车制造技术的后落,至今都没能诞生像当年苏宁电器、万科这样复权后可以翻300倍的大牛股,翻10倍则是毫无难度的。而三一重工则是房地产、汽车消费崛起的受益者(地产和汽车带动了下游钢铁、有色、玻璃、煤炭、挖掘机等一系列行业的兴旺)。而如今,中国正处于进入社交娱乐时代的边缘。因此大牛股必定是从服务消费型行业里面诞生,而这里所说的消费,并不是过去传统的消费行业(如食品饮料、旅游、纺织)而是以前没有的消费,例如信息消费。服务也不是传统的低端服务,而是高端服务,例如高端的美容机构(而不是卖洗面奶的企业)、基因诊断机构(而不是三甲医院)。


但是目标范围还是太大了,还无法落地到具体行业个股,还必须继续细化。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否则要写成十万字的大著作了。但我已经帮你排除掉A股里的绝大多数股票了,假如你想寻找长期跑赢大盘的股票,就按照这个思路来选股。假如你是价值回归理论的拥护者,那就去做传统产业——当他被低估时买进,估值回归正常时抛弃。切勿用价值回归的眼光来看待代表未来经济形态的股票,因为他们真的会摆脱估值地心引力,直奔月球。也不要对传统行业抱有任何幻想:“也许这一次不一样,能再创昔日辉煌!”估值回归合理水平就赶紧卖吧。


2、通常国家重点扶持的新产业就是未来的闪亮新星。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的扶持政策才叫“重点扶持”?09年的家电以新换旧算不算?稀土的行业整顿算不算?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算不算?通常来说,要符合以下标准:


1、这个产业要符合消费升级的规律(即这个阶段是服务业,假如扶持政策跟服务业无关,则不算)。


2、最好是国家把它列入支柱性产业。这个要通过观察领导人的讲话,以及每年两会时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来揣测(当然,假如你有渠道获悉政府动态就最好不过了,省去分析一大堆资料的时间和精力)。


3、跟支柱性产业沾边的其他行业都会有水涨船高的机会。但是要想捕获类似万科、苏宁电器这种超级大牛,则必须选择在整条产业上最核心的那个部门。他们最大的特征是:掌握了整条产业链上的议价权,可以随时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上游和下游。


第二个问题:既然类似环保、家电下乡、房地产救市这种政策不算“重点扶持”,那又如何解释这些政策出台后,相关股票的大涨?我把政策分两类:重点扶持政策、非重点扶持类政策(注意其具体定义,我这里的定义跟官方表述不一样的,就算不属于我认定的重点扶持政策,官文里也会出现“国家重点扶持XXX”之类的表述,不能望文生义。)假如属于重点扶持政策,则相关股票会反复有机会,适合长线持股或者反复拿来做波段。而非重点扶持类,并不是说他们不会涨,而是在政策出炉后会大涨,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跌回去了,而政策的影响持续时间长短则要根据政策力度来衡量。这类股票其实是在做均值回归运动,只不过有些时候要等1-2年才能回到原点而已。这类股票也是可以操作的,只不过是属于打完就跑的类型。而且他们的涨幅往往很难超过3倍,更别说10倍甚至300倍了。


3、从生活细节中去寻找。


沿着消费升级路线寻找往往有个缺点,那就是你虽然知道消费马上要升级,但是具体哪一天会发生,很难靠逻辑推断出来。此时,你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你身边所发生的变化。你要特别留意那些不同寻常的大众行为,然后仔细思考这行为背后到底蕴含了什么逻辑?这种行为是偶然现象吗?还是代表了一种未来的生活趋势?假如是代表了一种未来生活趋势,那么这里面必定就是大牛股诞生之地。(这也是如何从万米高空顺利软着陆的方法之一)。


我举几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电影《阿凡达》,当时我看到新闻说大家都排队去抢票看。我感到很好奇,也去看了一下,发现故事情节毫无吸引力,只是特技效果好。为什么一部毫无内涵的电影可以这么疯狂?中国的电影院以前根本没人去看,现在竟然场场爆满,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最后我的思考结论是:


1、90后开始出来社会混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消费习惯跟80后有很大差异,他们更多的强调自我个性、强调享受。他们会把工资的一半拿来享受生活,这种行为跟80后形成巨大反差。换而言之,社会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由90后推动的“娱乐至死”年代终于到来了。


2、阿凡达跟过去电影最大的差别是他采用了3D技术,因此这是一个跟“传统”电影不同的电影。所以我推断与3D影院相关的行业必然会火爆。


2012年底我去香港,发现大批大陆客在抢购婴儿用品,连纸尿片都被扫光。我开始思考深层次的原因,我发现除了是因为毒奶粉事件外,还因为2012年是一个生育小高潮,我身边许多朋友都在2012年生孩子,原因是那一年刚好是龙年,大家都抢着生个龙宝宝,从而导致婴儿出生数量比平时多。因此我断定国内奶粉行业会有一次大反弹,从香港回来后就买入贝因美,当时由于受国内毒奶粉影响,不断创新低,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贝因美的广告竟然出现在繁华闹区的大型LED广告屏,这说明管理层要开始发力了。随后贝因美高管开始增持股票,我就知道股价要启动了,后面果然涨了4倍。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案例属于“非重要政策扶持”类型,因为我买入的理由仅仅是因为2012年是一个短暂的生育小高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婴儿潮),中国的人口长期趋势是不断往下走的而不是往上走的,因此奶粉行业不可能是大牛股诞生的场所。股价翻了2倍后我们就觉得估值太高了,抛弃后就不再关注该股。


Iphone4推出时,又一次出现这种抢购热潮。我又好奇:不就一部手机吗?值得吗?最后经过深入思考后,我得出结论:Iphone不是一部手机那么简单,他是颠覆了手机的传统概念,重新定义了“什么叫手机”,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手机就是拿来发短信、打电话、看时间。但是iPhone却告诉人们,手机可以是一个多功能平台,可以将娱乐、消费、信息、社交融为一体。我意识到,这是大众消费领域的一次革命,跟苹果产业链相关的东西必定会火。紧接着,Google的glass眼镜一曝光,我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次革命:glass颠覆了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理解,原来眼镜、手镯、饰品还能这么玩!这将是继Iphone产业链后又一个牛股荟萃的地方,目前这一波浪潮还是继续(什么时候你又见到人们通宵排队去购买可穿戴设备,什么时候相关股票就到了爆发期)。


但这还不是这次技术革命的尽头,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一曝光,我又意识到,这是对传统汽车功能的颠覆!汽车不再是汽车,而是一个移动智能设备。这才是划时代的产品!一部手机的崛起只能带动电子元器件、信息消费产业链的兴旺,但是对于传统行业帮助不大。但是一旦汽车崛起,所有传统行业都能沾光,这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何其巨大。(我建议国家考虑把无人驾驶汽车列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但这还不是技术革命的尽头,紧接下来就是把所有的家居都改造成移动智能设备(智能家居),假如上述革命全都实现,则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彻底改变。


因此,这一轮的科技革命有一条非常明确的脉络:Iphone(手机)—glass(可穿戴)—无人驾驶(车联网)—智能家居;沿着这条脉络去选股,你会发现牛股遍地。目前这条科技线发展到glass阶段。Iphone革命已经结束,相关股票没戏了,接下来是可穿戴,但目前尚未形成气候,假如普及率达到10%,则会迎来爆发期。然后在普及率达到50%时抛出,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再看好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原因,因为普及率已经达到50%。而无人驾驶尚处于研发阶段(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车、车联网也是不错的投资标的,它们是为无人汽车打地基做铺垫的),智能家居至少要等到汽车革命完成之后(无人驾驶是智能家居的试验场,假如能成功把汽车改造成移动智能终端,那么把彩电、冰箱、沙发、墙壁改造成智能终端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你不要放过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细节,注意去观察人们的行为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这种不一样的细节,往往意味着某些社会潮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而大牛股就隐藏在这些改变里面。你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你智慧拨开扰乱你视线的杂草,找出那头大金牛。


二、除了基本面,你还应该了解资本运作


1、什么是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也叫市值管理,指上市公司为了某些目的而对股价进行操纵。市值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理论上凡是能够影响股价变化的手段且上市公司能够主动采取的手段,都可被定义为市值管理。例如:高送转、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发布业绩、通过会计手段隐瞒或释放业绩。同理,以下事件并不是属于市值管理手段:业绩好坏(发布业绩时间点可以自主选择,但业绩好坏不能人为操纵)、工厂火灾(除非是董事长自己放的火)、毛利率、竞争壁垒、国家扶持政策。


2、为什么要关注资本运作?


股价短期内是由主力决定的。这里所说的主力泛指某些持股量特别大的集合体,由于其持股量特别大,以至于其买卖行为会导致股价大幅波动。这个集合体可以是一个人,又或者是某些联合起来的机构,也可以是无任何关联的组织但由于他们都基于同一理由买卖股票,从而导致他们无意间成了“一致行动人”。正由于主力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我们不能忽视其行为对股价的影响。研究透他们的行为爱好,往往就意味着你能捉住最大的上升浪。说的通俗点,炒股就是要学会跟庄。


中国证券市场总共经历了三代主力。第一代主力就是散户口中所说的“庄家”,他们的本质是某几个联合起来的大户,他们的资金量也就十几亿左右。他们的投资风格是偏向技术分析,因此那个时代的书籍都是类似《与庄共舞》《如何通过K线识别庄家骗术》之类的技术分析。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散户沉迷于此,乐不知疲。


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公募基金的崛起,公募基金动辄上百亿的资金量一下子就淘汰掉个人大户,成为第二代主力。基金经理都是标榜着自己是“高大上”来忽悠基民,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于是为了迎合第二代主力的口味,券商研究所诞生了,他们写的报告都是为了迎合基金经理的口味——从价值分析角度来分析个股。实际上有没有用,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现在还有一大批“价值粉”醉心于此,雪球里特别多。


但是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基金的话语权迅速旁落,与持股比例动辄30%的大股东相比,基金经理那5%股权算个鸟。因此如今的股市庄家已经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上市公司大股东是不关注K线、不关心价值分析的,因此假如你按照技术分析、价值分析的理念买入某个股票,而大股东却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卖出股票,最后的结果就是:股价在狂跌,你亏损惨重。这些年的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学家总在叫嚣GDP增速全球最快、估值全球最低但是股价却一直下跌。到底是谁在卖?散户吗?散户有这么大本事将股市砸出5年熊市吗?基金吗?这些年来公募基金的仓位都在80%以上。是谁把中国股市砸出5年大熊市?是大股东和权贵资本!这些上市公司通过造假上市,造就了多少亿万富翁,换了你是大股东或突击入股的官员,你会不会减持啊?因此你就看到,从价值分析角度某公司具有投资价值,基金经理在买入,而大股东却不断减持,直接把股价砸到地板上,为什么?因为大股东不懂“价值分析”:既然你觉得这公司有“价值”,那就全卖给你好了,我套现几个亿带着二奶环游世界去。


真正聪明的投资者早就意识到这一点,选股思路已经切换到从市值管理角度来选股,例如徐翔、王亚伟,你看他们的票几乎全都是重组、并购题材的。看看王亚伟今年的第一重仓股华润万东吧,换了大股东后复牌连续涨停,人家虽然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那只是拿来忽悠基民的,好让他们购买自己的基金。但人家心里并不犯傻,真正操作时,根本就不碰所谓的“价值低估股”,以至于郭树清都批王亚伟“你不懂银行股”。因此为了迎合第三代主力的口味,我们必须学会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股价。这部分的内容,你在其他人的文章几乎看不到,在券商的研报里也很少看到(他们不会告诉你这些内容,因为有些内容是违规的),这部分内容只有真正了解股市黑幕并熟悉金融资本运作的人才能写的出来。


3、资本运作的内容如何跟整个投资研究框架结合?


(1)大牛股里面有一类是“疯牛”,即重组并购类股票。分析这一类股票时,就必须用到资本运作的知识,而不能用成长性、价值性、资金流之类的指标。


(2)在任何的个股分析里面,包括三个维度:基本面、资本运作、技术分析。其中基本面决定了长期趋势线,资本运作则是股价波动的放大器,可以将波幅放大数倍。(基本面与资本运作的关系,你可以做类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基本面类似价值,资本运作类似价格)上述两个面是拿来选股用,而技术分析是拿来择时用的。


4、如何研究资本运作?


研究市值管理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跟上市公司CEO吃饭,别天真的以为基金经理每天都在埋头钻研个股,聪明的基金经理每天都忙着陪CEO打高尔夫。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的朋友圈里都是一些富二代,这些公子哥们的风控意识很薄弱,往往很轻易就透露出老爸所控制的公司打算做什么(果然是坑爹啊),给过来的消息票10个里面有9个是准确的,想不赚钱都难。当然假如资金规模太大,光靠公子哥们那点小道消息就不行了,必须要得到上司公司老板的默许才能进去,否则会惊动上市公司,对方由于害怕泄密被查,往往会临时中断计划。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无法获取内幕消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公开的信息来进行逻辑推理。推理的主要立足点就是:


(1)上市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个人利益(而不是公众利益)。举例,控制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垃圾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低价置换到自己100%控股的公司,从而掏空上市公司。


(2)上市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是偶然现象,目的也不是像公告描述的那么简单)。举例,上市公司并购一个公司说是为了扩大经营,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出货。


(3)利益的分配是有次序的,当不同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高层的利益。举例,假如参与定增的权贵资本被套,上市公司必须想办法把股价拉高让他们顺利套现,并且在其套现的过程中,高管不能减持,大股东甚至要增持来稳定二级市场信心,原因是权贵资本的利益等级高于上市公司老板。而假如参与定增被套的只是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认购者都是散户),那么上市公司就没有动力配合他们解套,原因是上市公司老板的利益等级高于普通投资者。


(4)上市公司沉没成本越大,其拉高的股价的动力就越大。例如,某老板花了10个亿现金购买一个st壳资源,跟另一个老板用“价值”一亿的股权为对价购买一个壳资源。两者的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会想办法搞定,借壳成功的概率极高。后者可能只是虚晃一*,一旦发现借壳过程困难重重,可能会打退堂鼓,导致借壳流产。


(5)许多资本运作手段是存在路径依赖的。举例,借壳重组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窗口:大股东变更——公布重组方案——过会(股东会、董事会、证监会)——实施。因此在发现该公司出现大规模人事调动时,你就可以介入。又或者在方案公布后,但证监会尚未审批之前介入,而在证监会审批通过后趁利好兑现出局。又例如,某金融资本曾经在X股上成功实施过资本运作,股价翻了3倍,那么当他介入Y股时,其采取的手法往往会跟X股非常类似,你只需研究透当初他在X股上是怎么玩的,往往就能很好地踏准Y股的节奏。


今天的炒股干货分享到这,后期继续分享更多的炒股干货,最后,炒股要理性,吃鱼吃中间,不要鱼头鱼尾都想吃;不要总是等到网里有十条鱼了,才收网,网里有五至九条鱼也可以收网。





朋友临走点下方拇指留个手印证明来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更多亲朋好友,一起认清市场行情趋势,把握行情机会以及规避风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