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十倍潜力股系列文章有三篇 , 是个股研究的框架性文章 , 目的是向读者阐明整个研究框架 。 相当于给出一个人体的骨架 。


分别为:宏观篇、 中观篇、 微观篇,本篇为微观篇,如果想浏览中观篇或者微观篇,直接在股海胜境平台回复。


回复:十倍潜力股宏观篇或者十倍潜力股中观篇


一、如何选出十倍潜力股?


上篇文章讲到如何选择高大上的行业(概念)。而这一篇的内容接着讲述在选定某个行业(概念)后,应该如何分析个股。说的简单点就是,在分析个股时,我们应该看重哪些指标?我的研究体系从两个维度来审视个股:一个维度是行业发展阶段,另一个维度是个股的三个面(资本运作、基本面、技术面)。


我将一个行业(概念)划分为几个阶段:萌芽期、蓝海期、红海期、垄断期、衰退期。划分依据就是市场的普及率(渗透率)。


个股的三个面:每个面的作用不一样,基本面的作用是充当股价安全垫,决定了股价最低可以跌到哪里。资本运作起到杠杆的作用,可以将个股的涨幅扩大几倍。技术面是拿来择时的,一个股票基本面再好也并不代表任何时刻都能买进,什么时候买进就要靠技术分析来决定。于是两个维度一叠加就形成了下面的4X3格子图: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上图表明在不同的行业发展阶段,需要关注的指标是不一样。例如基本面指标,在蓝海时期,你应该更加关注与成长性有关的指标,而到了红海时期,你要关注的指标就变成价值类指标了。为什么要这样?所有指标都关注不是更好吗?理论上,所有指标都符合要求当然是最好,例如某公司毛利率高、产品又好、又有垄断优势、管理层又牛逼、现金流又好、股价又低。但在实际操作中,你根本不可能遇到这种低价股,你当市场上所有人都傻?只有你是智者?因此,我们只能重点看某一个指标,其他指标能符合要求最好,不符合也不要紧。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重点来分析在不同产业阶段,基本面的分析方法。技术面和资本运作以后有机会再讲述吧,否则文章太长了。


将上图红色区域稍作调整,就得到下面表格:



请输入图片描述


萌芽期:通常都还没达到上市标准,因此在股市里找不到标的。这里就不提了。


蓝海期:这个阶段由于市场蛋糕尚未被瓜分完毕,并且前景广阔,因此只要上市公司的老板不傻,都能赚到钱。因此这个阶段,你只要随便买入任何一支相关概念的股票,都会涨的很好。这个阶段,业绩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更会说故事,谁更会炒作题材。所以这个时期,不要看PE、PB,也不要看财务报表,你唯一要看的就是:这家公司的饼可以画得多大?例如那些做平台的,99%的平台后面都会倒闭,但是只要你说“我是做平台的”,股价马上就几个涨停板,上海钢联就是典型。例如那些做手游的,真正能实现长期赚钱的游戏公司凤毛麟角,但是手游被炒疯了,又例如拍电影,韩寒一出,5亿票房到手。。。一句话,这个阶段你千万别太理性,假如你用理性、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这些概念,你就输了。


在蓝海阶段,你唯一要关注的指标就是这家公司的吹牛水平。但是我这么说,肯定有很多稳健投资者心理觉得不踏实,那好吧,那我们专业一点,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衡量这个阶段的公司,这样至少听起来比较靠谱一点。我们分别从产品、客户、促销、渠道四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公司的成长性如何。


第一个问题:该公司有没有重磅产品?不废话,直接上图。



请输入图片描述


第二个问题:该公司靠谁吃饭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第三个问题:广告宣传做的怎样(备注:这一块内容不是很完善)



请输入图片描述


第四个问题:渠道铺设的怎样?



请输入图片描述


我相信很多读者看到上面那么细的内容就心烦了(图中的 号意味着还有更多细化内容,限于版面限制,我就不展开了)。但是研究就是一个从很抽象到很具体的过程,很多人只能做到抽象,有的人只是局部细化。说的简单点就是,市场上有的人只会侃侃而谈,靠吹水混饭吃。有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光短浅。但是能像我这样把所有知识结构连成一片的人不多。我可以做到很宏观很抽象,也可以做到很具体很细节,这就是艺术。


在蓝海阶段,我们要警惕几种成长性被破坏的陷阱。一旦发现某公司出现下面的信号,就要提高警惕。


1、技术路线之争、标准之争中落败了。例如电池路线之争(锂电还是镍铁电池之争)、4G标准之争,落败就意味着前期研发投入打水漂,下场往往会比较惨。


2、多元化策略。在蓝海阶段就收购大量与产业链不相关的公司,本身就说明这家公司的主业经营出现问题,否则这么大的蛋糕不吃,还跑去经营其他行业,你真以为自己是apple公司啊?


3、渠道铺设过快。一方面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假如是加盟店模式或经销商模式,会导致经销商之间互相抢生意,最后反而把自己的品牌搞臭了。


4、长期无法找出盈利模式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很多所谓的平台,都把客户数量看得很重,但是实际上,很多网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将客户转化成利润。在蓝海阶段通常问题还不会马上暴露,一旦进入红海阶段,这些公司的下场只有死。


5、傍大款的公司。例如那些没有技术产量的,依靠iPhone产业链生产的公司,一旦iPhone产业链开始没落,首先死掉的必定是这种没技术含量的傍大款角色。


6、新产品不被市场认同。除非这家公司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否则股价会受到极大冲击。有没有持续创新能力不能靠推理,只能靠历史数据证明,例如辉瑞公司,拥有的医药专利上百种,即使他推出一个新药受挫,股价也不会跌太多,因为历史证明,它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7、枪打出头鸟。在没有竞争壁垒的行业里,领头羊往往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招致失败。而在有竞争壁垒且具备先发优势的行业则往往相反,领头羊会赢家通吃。因此要区分这两类行业,在没壁垒行业不要选老大,在赢者通吃领域选老大。


8、靠卖广告吸引眼球的。有些公司不惜重金做广告,这种公司在前期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他狂刷广告时持有这种公司肯定不会错),但是接下来随着广告费用的不断飙升,而营业额的上升速度却开始减缓,此时就要小心了,这往往就是该公司到了成长极限的时刻。


9、拥有大量资金却一直不做事的新上市公司。有的上市公司账面上一直留存着很多现金,但是却迟迟不用来做事情。出现这种现象,至少能说明两点:


1、他原来的产业根本不赚钱,他是靠造假上市的。


2、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是傻逼,不懂资本运作的重要性,估计金融资本主动上门要求合作拉抬股价,都会被这大股东轰出门外,这样的股票,不被基金和机构列入黑名单才怪。


10、靠应收账款带来的扩张。有的行业出于结算的差别,可能对营运资金的占用本来就比较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应收账款扩张的速度大幅超越收入增长的速度,甚至对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那么公司的成长性就应该打个折扣了。


11、固定资产多且利用效率不高。这个多与少、高或低指的是跟业内其他公司相比,而不是跨行业相比。


12、净利润的增长靠非经常性损益来维持。这个稍微懂财务的人都看得出来问题所在,不多解释。


红海期:


顾名思义,整个产业已经进入红海战。此时靠画饼、吹牛已经不行了,必须要真刀真枪跟竞争对手大干一场。因此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选出哪家公司会在死亡角斗场上脱颖而出,成为“残酷角斗士”。这个时候,那些价值投资理论就派上用场了。要考察一个公司的价值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衡量。第一个角度是:这家公司有没有护城河?护城河的厚度怎样?护城河还能维持多久?第二个角度就是业绩。关于护城河(竞争优势分析),篇幅较长,这里我就不多说,投资者可以自己去查看这方面的著作。而关于业绩的分析,这一块主要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如下:



请输入图片描述


在红海阶段,我们也要警惕几种价值破坏的信号。


1、外来物种的破坏性竞争。这是最有杀伤力的破坏。例如ipad一推出,汉王电子书、E人E本一夜间就被淘汰。淘宝商城对商业房地产的破坏、电子书对造纸业的破坏。


2、周期性股的周期波动。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靠稳定收入生存的,例如医生。一种是靠盈亏生存的,例如炒股和赌博。后者的业绩波动非常大,有时赚100%,有时却是-10%。同理,股市里的行业也存在非周期性和周期性股。周期性是不能用PE、PB、EPS之类的指标来衡量的,因此周期性股的PE为负,反而是买入的时机,而PE高达几百时,是加仓的好时机,反而当PE从几百降到几十,却是卖出的时机。


3、老二必须死的行业。有些行业是赢家通吃的,在这种行业里,一旦进入到红海阶段,必须只购买龙头大哥的股票,那些小角色的股票都不能买(蓝海阶段可以买)。


后面两个阶段由于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且文章已经写的很长了,又没多少人感兴趣,我也不想写太多,后面两个阶段就简单说一下好了。


垄断阶段:


这个阶段意味着三国混战时期已经结束,整个行业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因此这个阶段其实已经没啥好标的可选(就那么几只票,还有啥好挑的)。这个阶段,财务报表直接扔一边(几家的报表都几乎一样的,有啥好比较的?),你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大盘走势。这种票只会跟随大盘随波逐流(银行股就这样)。


衰退阶段:


行业已经进入夕阳阶段,没任何想象空间了,市场主力是不会认同这种股票的,只有几个不懂炒股的“稳健投资者”会购买这种垃圾公司,理由是“安全边际!”我都不想反驳这种观点了,跟这种人辩论只会拖低我的智商。这个阶段唯一可以关注的就是那种还拥有大量现金的“现金牛”,说不定他们会通过并购进行转型。例如苏宁电器宣布建立苏宁银行。纺织类企业纷纷转型搞3D打印、锂电池。。。但是这种票的分析逻辑得用重组股的分析框架。今后有机会,我再给出重组股的分析框架吧。


小窍门:


下面列的内容跟上述逻辑框架没关联,但是也属于选择牛股时需要参考的指标。因此我将其定义为“小窍门”


1、不要买国企,国企没成长性可言,那些大牛股往往都是民企。逻辑可以用一个段子来说明:“儿子问我,孙悟空大闹天宫把那些神仙打的落后流水,为何西天取经时反而打不过那些妖怪,还要向神仙求救?我回答:大闹天宫时,他遇到的都是替玉帝打工的,做事但不玩命。西天取经时他遇到的都是自己出来创业的妖精,都是玩命的。”


2、市值30-50亿的公司最佳。市值太大的公司业绩难以翻倍。市值小的公司由于基数小,业绩每年翻一翻都有可能。市值到达100-300亿,往往就需要业绩来支撑,假如没业绩,股价往往会见顶。


二、除了基本面,你还应该了解资本运作


1、什么是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也叫市值管理,指上市公司为了某些目的而对股价进行操纵。市值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理论上凡是能够影响股价变化的手段且上市公司能够主动采取的手段,都可被定义为市值管理。例如:高送转、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发布业绩、通过会计手段隐瞒或释放业绩。同理,以下事件并不是属于市值管理手段:业绩好坏(发布业绩时间点可以自主选择,但业绩好坏不能人为操纵)、工厂火灾(除非是董事长自己放的火)、毛利率、竞争壁垒、国家扶持政策。


2、为什么要关注资本运作?


股价短期内是由主力决定的。这里所说的主力泛指某些持股量特别大的集合体,由于其持股量特别大,以至于其买卖行为会导致股价大幅波动。这个集合体可以是一个人,又或者是某些联合起来的机构,也可以是无任何关联的组织但由于他们都基于同一理由买卖股票,从而导致他们无意间成了“一致行动人”。正由于主力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我们不能忽视其行为对股价的影响。研究透他们的行为爱好,往往就意味着你能捉住最大的上升浪。说的通俗点,炒股就是要学会跟庄。


中国证券市场总共经历了三代主力。第一代主力就是散户口中所说的“庄家”,他们的本质是某几个联合起来的大户,他们的资金量也就十几亿左右。他们的投资风格是偏向技术分析,因此那个时代的书籍都是类似《与庄共舞》《如何通过K线识别庄家骗术》之类的技术分析。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散户沉迷于此,乐不知疲。


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公募基金的崛起,公募基金动辄上百亿的资金量一下子就淘汰掉个人大户,成为第二代主力。基金经理都是标榜着自己是“高大上”来忽悠基民,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于是为了迎合第二代主力的口味,券商研究所诞生了,他们写的报告都是为了迎合基金经理的口味——从价值分析角度来分析个股。实际上有没有用,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现在还有一大批“价值粉”醉心于此,雪球里特别多。


但是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基金的话语权迅速旁落,与持股比例动辄30%的大股东相比,基金经理那5%股权算个鸟。因此如今的股市庄家已经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上市公司大股东是不关注K线、不关心价值分析的,因此假如你按照技术分析、价值分析的理念买入某个股票,而大股东却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卖出股票,最后的结果就是:股价在狂跌,你亏损惨重。这些年的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学家总在叫嚣GDP增速全球最快、估值全球最低但是股价却一直下跌。到底是谁在卖?散户吗?散户有这么大本事将股市砸出5年熊市吗?基金吗?这些年来公募基金的仓位都在80%以上。是谁把中国股市砸出5年大熊市?是大股东和权贵资本!这些上市公司通过造假上市,造就了多少亿万富翁,换了你是大股东或突击入股的官员,你会不会减持啊?因此你就看到,从价值分析角度某公司具有投资价值,基金经理在买入,而大股东却不断减持,直接把股价砸到地板上,为什么?因为大股东不懂“价值分析”:既然你觉得这公司有“价值”,那就全卖给你好了,我套现几个亿带着二奶环游世界去。


真正聪明的投资者早就意识到这一点,选股思路已经切换到从市值管理角度来选股,例如徐翔、王亚伟,你看他们的票几乎全都是重组、并购题材的。看看王亚伟今年的第一重仓股华润万东吧,换了大股东后复牌连续涨停,人家虽然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那只是拿来忽悠基民的,好让他们购买自己的基金。但人家心里并不犯傻,真正操作时,根本就不碰所谓的“价值低估股”,以至于郭树清都批王亚伟“你不懂银行股”。因此为了迎合第三代主力的口味,我们必须学会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股价。这部分的内容,你在其他人的文章几乎看不到,在券商的研报里也很少看到(他们不会告诉你这些内容,因为有些内容是违规的),这部分内容只有真正了解股市黑幕并熟悉金融资本运作的人才能写的出来。


3、资本运作的内容如何跟整个投资研究框架结合?


(1)大牛股里面有一类是“疯牛”,即重组并购类股票。分析这一类股票时,就必须用到资本运作的知识,而不能用成长性、价值性、资金流之类的指标。


(2)在任何的个股分析里面,包括三个维度:基本面、资本运作、技术分析。其中基本面决定了长期趋势线,资本运作则是股价波动的放大器,可以将波幅放大数倍。(基本面与资本运作的关系,你可以做类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基本面类似价值,资本运作类似价格)上述两个面是拿来选股用,而技术分析是拿来择时用的。


4、如何研究资本运作?


研究市值管理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跟上市公司CEO吃饭,别天真的以为基金经理每天都在埋头钻研个股,聪明的基金经理每天都忙着陪CEO打高尔夫。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的朋友圈里都是一些富二代,这些公子哥们的风控意识很薄弱,往往很轻易就透露出老爸所控制的公司打算做什么(果然是坑爹啊),给过来的消息票10个里面有9个是准确的,想不赚钱都难。当然假如资金规模太大,光靠公子哥们那点小道消息就不行了,必须要得到上司公司老板的默许才能进去,否则会惊动上市公司,对方由于害怕泄密被查,往往会临时中断计划。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无法获取内幕消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公开的信息来进行逻辑推理。推理的主要立足点就是:


(1)上市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个人利益(而不是公众利益)。举例,控制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垃圾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低价置换到自己100%控股的公司,从而掏空上市公司。


(2)上市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是偶然现象,目的也不是像公告描述的那么简单)。举例,上市公司并购一个公司说是为了扩大经营,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出货。


(3)利益的分配是有次序的,当不同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高层的利益。举例,假如参与定增的权贵资本被套,上市公司必须想办法把股价拉高让他们顺利套现,并且在其套现的过程中,高管不能减持,大股东甚至要增持来稳定二级市场信心,原因是权贵资本的利益等级高于上市公司老板。而假如参与定增被套的只是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认购者都是散户),那么上市公司就没有动力配合他们解套,原因是上市公司老板的利益等级高于普通投资者。


(4)上市公司沉没成本越大,其拉高的股价的动力就越大。例如,某老板花了10个亿现金购买一个st壳资源,跟另一个老板用“价值”一亿的股权为对价购买一个壳资源。两者的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会想办法搞定,借壳成功的概率极高。后者可能只是虚晃一*,一旦发现借壳过程困难重重,可能会打退堂鼓,导致借壳流产。


(5)许多资本运作手段是存在路径依赖的。举例,借壳重组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窗口:大股东变更——公布重组方案——过会(股东会、董事会、证监会)——实施。因此在发现该公司出现大规模人事调动时,你就可以介入。又或者在方案公布后,但证监会尚未审批之前介入,而在证监会审批通过后趁利好兑现出局。又例如,某金融资本曾经在X股上成功实施过资本运作,股价翻了3倍,那么当他介入Y股时,其采取的手法往往会跟X股非常类似,你只需研究透当初他在X股上是怎么玩的,往往就能很好地踏准Y股的节奏。





朋友临走点下方拇指留个手印证明来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更多亲朋好友,一起认清市场行情趋势,把握行情机会以及规避风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