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新浪援引媒体说,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无独有偶,恰恰在这两天,人民币中间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今天(1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下调239点,昨天下调136点,而在此之前的几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现升值的态势,这当中逆周期因子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回顾这两年的人民币汇率,我们发现了两个极端:一是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人民币出现了快速贬值的态势,从汇改那时的6.2097点贬值到2017年初的6.9557点,贬值幅度达到12%;二是2017年5月份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快速升值,从当时的6.8956点开始升值,到17年底升值幅度达到5%。

人民币之所以能够升值,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是最重要的,长期因素是美元贬值间接促进了升值;其次是逆周期因子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起点,恰好是央行宣布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方式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的时间,而现在市场传出了央行“不进行逆周期调节”的消息,人民币转而变为贬值,种种巧合当然引发大家的想象空间。

那么什么是人民币中间价,什么又是逆周期因子?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人民币是一种官方的报价方式,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参考前一个交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交易价格后,按照固定公式换算出当天的人民币中间价,中间价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价格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官方价、一个是市场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中间价原来的公式是这样:收盘价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2017年5月后公式是这样的:收盘价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逆周期因子

收盘价即为北京时间16:30人民币兑美元即期询价成交价,可视为市场价,一篮子货币汇率也就是多种货币比如欧元、日元、英镑等对美元的变化。而现在逆周期因子公式并没有公开,根据字面上的理解,它主要的功能应该是起到“减震”作用,也就是人民币涨多了踩刹车,跌得太多了拉一下。

从过去市场表现来看,逆周期因子主要起的作用是促使人民币升值。

对于市场传出的暂停逆周期因子,央行的回应是这样的:

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逆周期因子确实调整了,至少说是弱化了它在人民币中间价当中起到的作用,但是不是暂停就很难说。

不管怎样逆周期因子的调整确实对未来的人民币汇率产生一些影响,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抑制了人民币升值,那么央行为什么对逆周期因子进行调整,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能忽视:

一是近期的人民币升值太快了,从2017年年尾到2018年年初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1000点,人民币过快升值让国内进出口企业非常难熬,同样在外海赚了100亿美元的外汇,因为升值换得人民币越来越少,大大降低出口积极性,近期已有学者警告人民币升值过快的危害。

二是人民币市场化的需要,汇率是国际间交换的产物,长期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短期则取决于短期的政策,比如国内的利率相对升高了人民币就应该升值,反之则应该贬值。短期的升贬值是正常的现象,有利于国际间的资本自由流动。过去逆周期因子常被视为央行干预汇率,现在将它放开实际上是人民币市场化的需要。

2018年的国际环境应该说会比2017年复杂一点,过去一年人民币升值主要得益于美元贬值以及下半年的逆周期因子,但是随着美元指数连续下跌,现在已经临近触底,下行空间不大,而美国减税带来的资本流入加上18年可能的密集加息都可能让美元得到支撑,这间接增加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但是人民币理论上会贬值不等于实际上会贬值,中国现在对中国主要发达国家保持着巨大贸易顺差,比如11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扩至354亿美元,这与特朗普上台之初就声称要缩小中美贸易顺差意图相左;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也说,中法之间的双边贸易不平衡可能导致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过去发达国家解决中国对其贸易顺差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无非就两个:一是提高中国产品出口到他们国家的关税;二是要求人民币升值,通过汇率杠杆缩小贸易顺差。

2018年的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会“复制”2017走势,即上有压力、下有支撑,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