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第四季度伊始,市场便早早观察到,2018年1月A股将迎来解禁洪峰,并进而成为市场在去年11月步入了长达一个半月周期的调整季的重要导火索。但是这种“解禁论”终被指数的不断攀升而“打脸”,而“解禁魔咒”也越来越疑似成为黄粱一梦。


1月份上证指数一路高歌


倘若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考量,除了“解禁魔咒”之外,A股市场中还有不少此前绵亘发威的魔咒正在逐步消亡,这些魔咒沧海桑田般变迁的背后,则是市场风格的鼎革以及多方资金博弈生态的嬗变。


“减持魔咒”失效


传播中,除了“刚刚体”和“震惊体”,还可以有一种鲜为人发现的“都说体”。我们的身边,到底隐藏有多少“都说体”呢?从“都说那有情人皆成眷属, 为什么银河岸隔断双星”的主题曲,到“都说冰糖葫芦儿酸,可酸里面它裹着甜”的通俗音乐,再到从“都说钱是王八蛋,可它长得真好看”的口水歌……一个个“都说”的背后,无不折射出预期与现实之间的鲜明对比与遥远反差。  作为多方力量相互博弈和拉扯的战场,A股市场更是在预期与现实之间反复摇曳,因此这种落差也更为明显。


以“解禁论”为例,都说2018年1月是解禁高峰,但是大盘指数反而在元旦后一路亢奋,创出两年新高。虽说走势是超出了多数投资者的预期,但是并没有与此前的预判一致,是不是心中也有一点点儿小难过?


“房间里的大象”并没有变成当下“下山猛虎”,是“解禁魔咒”失灵了吗?


实际上,“解禁魔咒”虽然凶猛,但是此前也有不曾灵验的时候。


在2010年底,创业板市场异军突起,走势凶猛,上演“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好戏。而当年的11月初,也是创业板的解禁高峰。投资者便由此生出“解禁”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的疑问。


不过,“解禁魔咒”在A股市场绵亘多年,确是不争的事实。有市场人士指出,“解禁魔咒”容易成为悬在A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在不少情况下,解禁规模庞大的背后,可减持规模和实际减持规模依次递减,再加上对于诸多解禁方监管措施更加精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加充分,这实际上都为解禁压力带来了减震,成为“解禁魔咒”不敢再轻易发威的重要锁链。


多个魔咒消亡


实际上,从近来大盘走势和市场表现情况来看,除了“解禁魔咒”之外,不少此前绵亘于A股市场的魔咒,也正在陆续式微。


1、中石油魔咒


以“中石油魔咒”为例,自2007年底中石油上市以来,只要这只巨无霸出现大涨,其它个股特别是各种题材股通常都会暴跌,同时市场短期顶部大概率形成。因此,中石油很多时候被看成了A股颇为有效的看空信号,只要这只大块头一动,不少短期操作者便渴望落袋为安。


但这一魔咒从2018年1月的市场走势来看,似乎也正在消亡。1月4日和1月19日,中国石油的涨幅都超过3%,但是没有阻止其间包括金融在内的其他蓝筹股、以及影视等题材股的持续活跃,且从大盘指数来看,也在中国石油的大涨中,不断向3500点继续迈进。


2、基金88魔咒


此外,基金仓位的“88魔咒”也在消亡。


包括2009年等多数时点在内,只要基金的平均仓位高于历史平均80%左右的水平,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仓位水平甚至逼近或超过了“88%魔咒”临界线, A股市场往往出现跌势,投资者便格外小心。


但随着公募基金2017四季报的披露,我们发现目前大幅度加仓的基金仓位已经上升到93%以上,但这一魔咒并没有阻止指数的持续上行。


一众“魔咒”的逐步失灵,与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向蓝筹转移密切相关。当投资蓝筹获得相对收益成为市场的风向标时,市场指数自然会在蓝筹的带动下实现劲升。


而市场风格变化的背后,则更是折射出中国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的深刻变化。


早在2016年底,保险机构占流通股的占比,便已经开始第一次领先于公募基金。


而从未来趋势来看,市场中长线资金仍有望显著增加,以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都是出色代表。这些资金与大量产业资本合力,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增持估值合理的上市公司股票已成为常态。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市场参与者的价值观和投资观决定了各自的行为方式;而市场也会对这些人进行不同的反馈。在多路资金博弈生态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也在投资过程中适时而变,而不刻舟求剑、逆风而走,便也堪称一个必修课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