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类对舒适、安逸等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感受,人类的终极目标不是拥有更多的金钱,而是幸福的最大化。




?从古至今,幸福就一直备受争议与关注。事实上,西方经济学为我们解读幸福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




















幸福公式








用一个简单公式,将一种复杂自然现象展示出来,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然而社会现象比自然现象要复杂得多,用简单公式表达非常不容易。下面我们介绍两个关于幸福的公式:




1、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在《幸福多了40%》一书中,在塞利格曼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他的幸福感公式:




 幸福感=50%的遗传+10%的环境+40%的个体行为




这个公式加中,遗传占百分之五十,环境占百分之十,另外的百分之四十由个人的心理控制力来决定。研究发现,遗传对人们的幸福体验约占百分之五十的作用。环境对幸福的影响,约起到10%的作用。另外主观意识和行为对幸福的感受有40%的影响力。




2、




经济学家对建立幸福公式也不甘落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这是一个最简单明了的幸福公式了。这个公式中的幸福,只有两个因素,一是你所能够获得的效用,二是你的欲望。效用,是人消费某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是欲望则是对某一种物品效用的需要程度。它所表明的是:效用确定的情况下,功利心越小,幸福越高;功利心确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幸福越多。




如果你男友发奖金,拿到1000块,可你期望他给自己买10000块的LV包,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让男友请自己吃顿200块的西餐,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要获得爱情中的幸福,最好不要让欲望影响你的生活。











影响幸福有哪些因素呢?








1、“伊斯特林悖论”




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研究发现,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这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又称 “幸福悖论”。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年收入7.5万美元以内,人的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一旦达到7.5万美元这个界点,人的幸福感的增加便不再明显。 




2、多年的经济学对幸福这一领域的研究发现,许多非物质因素




比如,在一般人眼里,住别墅的人一定比住公寓房的人要幸福得多。但是调查数据却完全相反:住房条件一般,但是花费上下班交通时间上短的人,要远比住大别墅的人,但每天要在拥挤的交通中花费很多时间去上下班的人感觉幸福。


 


许多人平时低调谦和,礼貌待人,但一上车就会情绪失控。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被称作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症状,表现为对环境的绝望。这种“无助感”是由于本人的屡次努力都于事无补,导致沮丧和绝望。为了宣泄这种无助感,许多平时的谦谦君子会变得像泼皮无赖一般。




3、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提出了一个“相对消费理论”。




他认为,一个人的主观福利与其相对地位有关。而相对地位是与别人比较得来的,当别人的收入也提高时,你的收入如果不提高,幸福感就会下降。




(攀比心理)心理学证明,所有的人都会有攀比心。幸福或者不幸福,往往就来自于攀比心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你贫穷,而是你贫穷而别人富足,即所谓别人的成功与你自己幸福的负相关性。古语云:“不患寡,患不均”,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攀比是幸福指数的最大杀手,但是却很难让人避免攀比。最好的办法是调整心态,心态好,幸福感就一定会多。




4、在收入增加后,如果生活中增加新元素,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加。




比如,收入增多后,可以添置一辆新车,出门会觉得更方便;还可以到海外去旅游;换大房子住等。但是如果没有更多新元素加入生活,人们对新增的收入所带来的好处就很难体会到,也就不会感觉幸福继续增加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钱太多了,就成了数字,不会转换成幸福了。




所以最佳的选择不是“买买买”,而是增加消费的多样性,唱歌跳舞,旅游,社会交往等等,让生活丰富多彩,比经常换车换房换包包带来的快乐要大得多。











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








1、提高收入水平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基度山伯爵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金钱加智慧给人带来幸福的美妙故事。




年轻人“用健康换钱”,从逻辑上来说很正常。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人生的幸福顶峰到来一般是45岁以后,功成名就差不多就在这个阶段,身体也还不错,幸福感会比年轻时高许多。




2、不要过度追求钱财




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较强。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 在物欲滚滚的洪流面前,人们通常会感到焦虑、自责、自卑、疲惫、疯狂、狂躁。




对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结果证明,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强。据调查中“这些小康者之所以比高收入者更感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作的时间短,责任轻,因此压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拥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跟家人或朋友厮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或温暖的友情。由此看来收入并不是一切,虽然他们支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购买名牌车,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生活不满意。”




——当人们以物欲满足为幸福时,就很难感到满足和幸福。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物质层面的幸福感,往往比较短暂。再漂亮的老婆,看久了,也会觉得没有什么刺激了。天天住在豪宅别墅,时间长了会觉得就是那么回事。人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刺激,已经占有的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感是递减的。这和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一样,当你在很饥饿时吃的第一个馒头边际效用最大,此时你的幸福度最大,而当你吃第二,第三个馒头时边际效用则递减,此时你的幸福度就降低了。




所以,当你感到快乐越来越少时,应当把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层次需求的实现中,也许能打开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这也就解释了以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为代表的美国富人的“裸捐”行为,他们在寻找着更高层次的幸福。




3、 增加亲情、保持健康和良好心态




心理学有过一项统计,恰当处理人际关系、有自己的生活兴趣、身体健康是人们过得幸福的三个重要因素。亲情、友情、爱情、信任、拥护、爱戴,都会带来幸福感,而且收益高,成本低。要比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长远得多、持久得多。




 4、宗教和婚姻




1、宗教对增进幸福感有重要的作用。人人都盼望可以永生,但是永生的梦目前人类还是没法实现。永远活下去的希望就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上。在这方面,宗教给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让人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所以,调查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幸福指数更高一些。要想活得幸福一点,去信个宗教也是不错的方法。




2、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所证实。在他们看来,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将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作“幸福裂谷”。











总结:






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言,经济学是一门让人生幸福的艺。经济学对幸福的解读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人们如何才能变得更幸福的问题,但在市场经济统治下的今天,其提出的相关思路却会对人们提升自身的幸福感有所裨益。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不构成本基金的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