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在哪?答案是思维。于是,也就有了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
穷人思维倾向于稳定,获取确定的东西——一份固定的工资、一个稳固的职业、一成不变的生活、一生不愿承担风险和波折,对应的也就是没有溢价和泡沫。富人思维追求的不是稳定和天花板,而是无限向上的可能,他们懂得概率原理,并反复下注,争取赢得中彩的机会。
这就是逆袭的秘密:不是孤注一掷,而是利用大概率法则,反复重复的去做,用自己承担得起的成本(金钱/时间/精力/才华等)去博取上不封顶的高收益。
选择大概率事件
概率就是发生的可能性,概率越大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大概率就可认定基本会发生。如每月的工资所得——一般情况下员工都可按月领到工资,除非极特殊情况。与之对应的就是小概率,也就是认定基本不会发生的事件,如飞机坠落、2元中彩500万等,我们也常把之称为小概率不可能事件。
我们工作/投资/赚钱就是要尽可能的选择大概率事件——能保把稳拿的获取收益,而非选择那些看起来收益很高,而概率为零的事情。
举个例子:刚毕业的年轻人找了个文员的工作,工资3000元,是的,收入不高。她还有个选择,可以在家专心研究彩票,因为有机会赚取500万啊,每天买一注,买彩票的钱就相当于上班的交通费支出好了。她理智的做法当然是去上班而不是研究彩票,因为上班工资虽然不高,但得到的概率几乎是100%,钱少但能拿到。而那个中彩500万的得到概率却是0,虽然多但跟她没任何关系。
这就是我们遵循大概率事件的原因,到手里的才是自己的,碗里的才是肉,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可这是事情的全部吗?答案是NO!
月薪3000是稳妥的拿到手了,可这收入也太少了啊,凭这点钱如何穿衣打扮、逛街美食、休闲旅游、享受人生呢?更不要说在城市里安居生活、甚至买房买车了!
所以,大概率的收益并不一定是理想的收益,只是过份强调100%稳妥的获得,而忽视获得绝对数额的大小同样不可取。于是,也就引入了统计学中期望值的概念,我们实际追求的既不是概率最大的、也不是收益最大的,而是期望值最大的。
逆袭的本质,就是在追求期望值最大的状态下,反复实践操练(你也可以说在牌桌上重复下注),以达到预期受益。
2
寻找最大期望值
期望值的公式=概率x结果/收益。
所以,期望值的大小是由概率的大小和收益的大小二者共同决定的,所谓寻找最大期望值也就是在概率和收益之间找到最佳的组合和平衡,并以最大期望值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还以上文的例子:上班的期望值=100% x 3000=3000;购彩票的期望值=0% x 500万=0。所以按照期望值理论,也应该选择数额更大的上班拿工资。
那有没有第三种选择,让概率变小些而收益变大些从而期望值增加呢?当然有!这也是本文要讲的,并且无数人在工作/生活/投资理财中反复践行着的。
若有一份售楼员的新工作——40%概率可以年收入达50万(我们暂且忽略2000元左右的底薪不计),上文中的年轻人就有了新的选择:售楼员收入的期望值=概率x 收益=40% x 50万=20万,她应毫不犹豫的去做售楼员。在2016年的那波楼市行情中,新房售楼员/二手房经纪人年收入超20万的非常多见,甚至过百万的也并不稀奇。
有了最大期望值理论,我们就能自信的面对很多人生抉择:小镇出来的年轻人到底是该去大城市闯荡还是回到家乡?这主要看他能得到的收益(收益不仅包括能衡量的金钱物质,还包括主观性很强的精神需求,如成就感/舒适度等)和成功的概率,若中国所有的城镇都是靠关系拼爹,那这个年轻人若有家庭背景,则会提高他得到收益的概率,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不讲精神满足收益,小镇有背景的年轻人比没有背景的在当地的收益期望值更高(二人收益虽一样,但概率不同),无家庭资源的镇县青年就更愿意去大城市博取个未来——概率虽小,但收益很大啊,期望值也就拉高了。
风投行业也一样,表面看是烧钱乱投,实际上经过了精密的概率计算,并预演了预期估值,只要投得足够多、样本足够大,概率就会起作用,只要在确定的预期值指导下,重复押注,总会有收益的。
最大预期值可以通过降低概率增加收益值达到目的,所以它成立的前提是选择的次数要足够多,你要能反复押注、多次押注,不能下牌桌,所以你就得有足够的筹码。
3
争取足够的筹码
所谓青春无悔,无非是在年轻的时候多扔了几次骰子;青春也没有什么力量,无非是可以多扔几次骰子。
可青春/时间就是年轻人不下牌桌、博取高收益的筹码!同理,金钱/才华/技能/资历/人脉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反复下注、多次选择、更多机会的筹码:有钱就能在多领域资产配置享受资产轮动暴涨的收益,哪怕有的亏钱也有本钱再次尝试;有才就可出卖才艺甚至可以入股享受股权泡沫收益,哪怕一两次失败还可凭借才艺东山再起;有企业家毅力或人脉资源就可以引来风投创业上市,哪怕几次失败也可以凭借资历经验从头奋起……
是的,勤奋、努力、死磕、愈挫愈勇就是在积累原始资本,增加金钱/才华/技能/资历/人脉的份量…,增加更多次下注和选择的筹码。
即使上文中那个月薪3000的文员,也可以通过提升技能加薪升职,因为有的是青春时长;哪怕今后凭借经验积累只是挣得个平均薪资,也可以通过投资(如买房/基金定投等)博取更高收益,工资成了稳定的现金流,时间的长度就是下注的筹码;或者换个更高薪的工作,多跳几次槽,有的是机会足够去折腾,因为有得是时间的筹码。
那面对独有一次的选择该遵循什么原则呢?如:A有100%的概率获得100万元,B有50%的概率获得2000万元。A的期望值是100万,B的期望值是1000万,若按照最大期望值理论应选B,可别忘了它的前提是还有足够多可重复的机会。若上文中月薪3000元的文员一生中只能获得一次选择的机会,100万显然是笔巨款,她就应选A稳妥拿到这笔巨款,而对于年薪百万的高薪人士来说选择B似乎更为明智——100万只是一年的工资,且以后会出现多次这种选择的机会。
是的,当只有一次选择机会的话,应选择概率大的,这能稳妥的获得收益;当有多次选择机会的话,就选择期望值大的,这能获取更大的收益。
逆袭是场概率游戏
是的,逆袭就是一次概率游戏,争取足够多的筹码,在最大期望值原则的指导下,多次下注、反复操作、重复实践,只要时间足够长、次数足够多、坚持足够久、意志足够强,以有限的投入/付出/成本就能博取无限大的收益,而成功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有句话“人穷的时候,就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就符合概率的原则:既然没钱却要赚钱,在家几乎是没有什么机会和收益的(当然读书学习算收益的一种),而出去就能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机会,这都是有概率的,而其成本却低得出奇——无非就多花些时间罢了,而时间对穷人来说最不值钱。
有点子/有才华/有创意的年轻人还可以创业,概率虽低但收益无穷大啊,于是预期值也就很可观了。在天使/VC/PE等风投资金丰裕、资本市场发达的当下,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可以出售自己的部分股权来获得博取高收益的机会,而资本通过出钱购买门票(即股份)从而获得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这是双赢的结合,这也是时代给年轻人/才华横溢的人开的后门和小灶,这也成为当下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的重要驱动力。利用概率法则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并让其得以实施,概率法则也成了一个有着精密算法的财富游戏。
是的,这可能是金子总会发光/才华最不会被埋没的年代、也可能是有史以来逆袭最好的年代、还可能是有史以来阶层上流/阶层跃升最快的年代,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成功的野心,总不至于被时代辜负太久。
后记:
概率不是孤注一掷有去无回的赌博,它是经过科学的计算和演练得到的一种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照着这个理论去身体力行的严格执行,就可以大大提高逆袭的概率。
当然,财富逆袭/事业逆袭/人生逆袭除了要遵循大概率法则和最大期望值法则外,还需要借助杠杆的力量——资金杠杆、才艺杠杆、公司/平台杠杆……,并以此撬动更大的收益回报,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金的成效。
所以,成功逆袭=大概率+最大期望值+杠杆撬动+重复下注(反复实践)。
01
职场是我们实现自己阶层逆袭、完成原始积累的最初平台。
我们的社会分为三类人:资源者、配置者和资本家。
资源者:指靠出卖自己劳动和时间来换取报酬的人,我们大部分人都属于资源者,以自身的劳动输出成为被配置的对象。
配置者:指从事资源整合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设计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和创业者就属于这一类。
资本家:指在幕后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他们通过资本的输出来获得更为高额的回报。
毫无疑问,在财富的积累上,资本家多于配置者,配置者多于资源者。
对于既不是“富二代",也没有具备魄力、机遇及资本来做配置者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做一名资源者是我们从学校毕业后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会进入职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技能及时间为生。
但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在自己的职场中获得眼界、阅历、格局、人脉和资源的原始积累后,“资源者”也可以转换成“配置者”,一旦升级,就意味着不用再靠出卖自己的技能或简单的劳动来生存,而是可以靠经营自己的思想和脑力,通过资源的配置来获得财务和时间的双重自由。
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
柳传志创立联想之前在中科院计算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马云创业之前在杭州电子工学院任教;
俞敏洪创办新东方之前在北大当老师;
罗振宇在做逻辑思维之前在央视做制片人……
前段时间看许知远的《十三邀》访谈,有一期是访问罗振宇的。
罗振宇在回应许知远的问题:“有那么多人在做同你相类似的事情,为什么你可以成功?”
罗振宇回答说:“因为我去过中央电视台啊。”
并且坦言进入中央电视台是他最幸运的一段,在那一段时间可以很穷,可以很不自由,但是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
他在做《对话》栏目制片人的时候,每天都邀请不同的大咖来办公室开编辑会,从此打开了自己的格局,积累了自己的人脉,也为自己日后的内容创业做了铺垫。
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会珍惜当下的工作机会。
对于我们大多数出生底层的普通人来说,我们不曾含着金钥匙出生,自然也无法从父辈那里获得多少先天的资源和人脉,我们获得自己资源的第一步往往都是从职场中开始的。
职场是我们努力去打破阶层固化,逆流而上,进入更高阶层的第一步。
02
进入职场后,你才会发现,你原来从学校中完成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根本不适用现在日益更新的外部环境。
现在最好的学习都是在职场中完成的,是在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时不停试错、探索和改进中完成的。
中国现目前的高等教育,都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通过选专业先选好一座知识大山,然后学习者奋力攀登知识顶峰。
现实的情况是,当你觉得自己学富五车,奔向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外部世界已经日新月异,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而且,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这个社会对个人的要求。
社会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企业管理的新理念,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高度普及,自媒体的快速崛起,瞬息万变的新知识都不在学科知识体系学习的范围内。
在学校里学着十几年前的教材,听讲师讲着十几年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进入社会后才发现现在都已经开始流行“平台+个人”的组织结构,大家都讲着自由人之间的自由连接。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区O2O,VR,直播,社群经济,内容创业,无数的个人以自媒体的形式迅速崛起,一时间百家争鸣,万紫千红,这样的改变让我们都不曾想象,更不用说在书本中去学到。
2014年,我在管理培训中还学习凡客如何专注自己的产品,引领互联网垂直电商成为行业翘楚,巅峰时拥有1.3万名员工,最高估值达到过30亿美金。
可在2016年,如日中天的凡客,因为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背负了高达十几亿元的债务和高达19亿元的库存,凡客团队仅剩180人。
短短两年,陈年及他的凡客已经从顶峰跌至低谷。
坊间有句玩笑话,说一个创始人,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公司做大,后来觉得自己需要提升,去念了MBA,然后,自己的企业终于被开垮了。
这有玩笑的意味,但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确实有着滞后性,讲授者其实也不尽然精通现代企业的运作,远不如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来的有用。
因为大家都在试验、在探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大家交流的都是发生在自己公司的真实问题,具有极高的可参考性。
当下的社会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没有课本能讲尽,也没有老师能够预测。
在职场中的学习,更像是一种作坊式学习。通过团队的协作、行业的交流、大咖的点拨,你将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经验,更多的见识,你会突破原本的认知壁垒,达到你未曾达到过的层次。
03
我们所处的平台决定着我们的梦想。
如果你现在身处舞台,你的梦想一定是流芳千古;
如果你现在身陷囹圄,你的梦想一定是要即刻逃离;
如果你现在身处温床中,你的梦想一定是让岁月静止,停止改变。
我在面试部门新员工的时候,通常会问两个问题。
第一,你打算在这里干多久?
第二,你从公司离开的时候,你打算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年轻人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拍着胸脯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准备一直在这里干。
我每次都微笑着告诉他们:我们不招要干一辈子的人,我从没想过我的部下要在我这里养老。我希望你能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能在我这里获得成长。
有一次,我需要招聘一个工程师,面试者云云。
一个应试者在面试的过程中,反复问我,公司是否会提供三餐,并且多次强调,在他现在工作的单位,会提供非常丰盛的三餐,并且,是免费的。
在得知我们不提供免费三餐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思想斗争,双手因为局促而不知放到哪里,面部表情开始变得不自然和拘谨,一幅不知所措的无助模样。
在两分钟的思考后,他矛盾地告诉我:“我知道我现在的单位在这块领域做的不专业,如果我到了贵公司,我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对个人的职业成长也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可是,我现在的单位,福利确实不错,有免费的三餐,并且还非常丰盛,所以我现在也不知道要不要离职。”
我估计在他思考的这两分钟之内,他已经把他的免费三餐折算成了人民币,在心里默默做完了加减法,用以来判断这次离职是值得还是不值得。
其实,在他多次跟我强调,他现在的工作单位提供丰盛三餐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判出局,在我眼里,一个为了免费的三餐而工作的人,他们不是来工作的,而是来享受福利混日子的。
他的梦想就是可以永远获得公司的福利,而公司是需要员工来创造价值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比选择当下的福利更为重要,好的平台会让你的梦想更远大,也可以让你在工作中拥有了更多的技能、资源、格局、人脉,以及更清晰的人生规划。
什么样的平台,注定了你什么样的梦想,你是选择关注眼前,还是关注未来?
04
扪心自问一下,你现在还在为了钱而工作吗?你是否还在因为钱少而消极怠工?
在你对你的职场充满抱怨的时候,你可曾知道,你的职场,才是对你人生最好的投资。
我喜欢一句话,只有你热爱你的生活,你的工作才会激励你的生活。
我有个朋友优优,典型工科女,从高中到大学学的都是理工科,平时爱写些文字。
大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校报社做了一名学生记者,由于有了在学校校报社写稿的经历,大四,在大家还在挤破脑袋找工作的时候,她就已经进入了一家官方媒体做记者。
两年后,跨界进入企业做管理,从小文员做到主管后来做到经理。本来我觉得她做到500强的经理已经是很不错了,完全是可以在励志教材中出现的范例。
但是,后来我发现她在周末给别人写专栏文章,还不声不响地出了一本书,竟然还卖得挺热。
在我们的周围,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永远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有多不被看好,自己的所得有多么的少,自己的老板有多么的无知,而自己是多么的精明。
自己工作做不好是因为老板给的工资太少;
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混日子是因为自己没有遇到一位英明的赏识自己的老板;
自己的的工作无起色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
……
永远不要把职场看成自己的家,因为你大概永远不会对你的孩子说:你做的太差了,走吧,你被开除了。也不会有妈妈来哄着你说:宝宝,你要好好工作哦。
最好的雇佣关系跟婚姻关系一样,就是个人在公司中获得成长,公司获取个人创造的价值,两者共同进步。
所以,你当下的目标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远大的目标。
对个人来说,当你把时间花费在工作上的时候,就一定要让工作成为你人生最好的投资,让你的职场,成为你人生最大的优势。
---------END---------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