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媒体发了一篇公募20年的文章,里面列出了一系列辉煌亮眼的数据:





截至2018年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12.17万亿元,产品近5000只,基金资管机构128家,普惠了全国的6亿基民,累计实现盈利超过2万亿元;




公募基金自第一只产品发展到现在的近5000只产品,20年来标准股基、混合偏股、封闭偏股、标准债基、普通债基年化收益率达到28.52%、26.1%、19.03%、3.77%、6.97%;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基金业所有公募基金的历史利润累计为2.06万亿元,简单平均每年利润超过1000亿元;




截止2017年中期分红为1.66万亿元,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分红,已经超过1.7万亿元;





怎么说呢,数据统计应该都是没问题,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些数据,看起来,特别像,别人家的基金!!












基金赚钱,基民亏钱












来,我们先来扒开这些数据背后的故事---为什么基金都在赚钱,但是基民却在亏钱?




先看这组关键的数据:20年来标准股基、混合偏股、封闭偏股、标准债基、普通债基年化收益率达到28.52%、26.1%、19.03%、3.77%、6.97%.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




过去10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收益34.93%,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20.79%。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




数据不会说谎,公募基金确实是在赚钱。




然后看另外一组数据: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12.17万亿元,产品近5000只,基金资管机构128家,普惠了全国的6亿基民,累计实现盈利超过2万亿元。”




表面上看,似乎是基民都赚钱了,然而,简单一扒就发现:折腾20年,前前后后投入10万亿本金,最后才赚了2万亿?




当然,这么推算肯定不合理,所以再给大家测算一下最关心的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情况。







按照公布的数据最乐观地去推算一下过去20年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情况。如上图所示,偏股+混合型基金规模是从2007年突破3万亿之后才开始的,之前一直低于1万亿,2007年之后平均存量规模约2万亿,假设2007之前为零规模,粗略估算20年来偏股+混合型基金规模均值约1万亿。




再假设,这2万亿盈利全部都是偏股+混合型基金赚的(其实因为货币基金存量规模巨大且为无风险收益,货币基金实际收益贡献占比约40%),那么,以复利计算,20年赚了2倍(1万亿赚了2万亿),复合年化收益为5.64%——这与前面标准股基、混合偏股、封闭偏股28.52%、26.1%、19.03%的年化收益形成天壤之别。




所以,在很赚钱的基金里,很遗憾的是:基民没赚到多少钱,看似极高的基金收益率居然和基民没有什么关系。












你亏钱,是因为没找到买基的正确方式












现在刚性兑付在逐步打破,可以肯定的是,基金以后肯定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投资方式,但是如何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魔咒呢?这背后有三个血泪教训,大家务必自省。




一:盲目追涨杀跌




无论股民还是基民,普遍都爱追涨杀跌,这是也投资不赚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上基金发行规模,就可以明显看出基民追热的疯狂程度。2007年大牛市A股站上6124点,掀起全民炒股买基,期间1天新发基金就能募集超1000亿。而当大盘跌到3000点以下,股市就变的没人搭理了,发行新基金一个月时间也才募集到16亿。





投资永远是逆人性的,大部分的投资者其实对自己购买的资产都不了解,羊群效益明显。




二:持有时间短




长期来看,基金大概率是能赚钱的,但是基民往往忍受不了亏损而会中途退出。




中国基金业协会曾公布一项数据,基民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年的,占比接近45%。





再对比下投资者较成熟的美国。




2015年美国ICI做的调研发现:在美国人投资基金的首要财务目标中“退休”占比为72%,也就是说多数美国人投资基金都是为退休以后做的规划,自然持有的时间就长。







81%的共同基金持有家庭通过雇主资助退休计划持有基金,2016年年中的统计在中国,股市的短期波动是常态的,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另外,即使最优秀的基金也未必时刻都是盈利的,基金经理并不能做马上就适应任何市场变化,更不可能躲过没次下跌或抓住每次机会,持有过短的时间也不能完全体现出管理团队的投资实力。




所以在买完基金后不断的折腾,最后多半是不赚钱的。




另外,A股是一个持续向上走的,因为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所以就算再小白,就算拿着沪深300指数型基金,2-3年也是能赚钱的。









三:无原则的情绪化配置








和第一点类似的是,中国的基民配置基金都是处于情绪化配置。肆意放大自身的风险偏好,最终呈现“倒金字塔式”加仓;下跌时:总是急剧缩小自身的风险偏好,最终错过最佳布局时机。




因此,20年基金投资的教训第三条:切忌情绪化自身风险偏好,从自身风险偏好出发,均衡配置,坚持做好再平衡。




来源:好买财富,综合自基金豆、投资备忘录


以上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认真阅读相关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