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代人终其一生都被贴着婴儿的标签,这倒不是出于巨婴的诮讽之意,而是因为他们出生在二战之后到六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这群人被称为“婴儿潮的一代”(baby boomers)。所谓大战之后必有大爱,而大爱之后必要生崽;于是二战后美国生育率骤增,带来了这7600万之巨的人口集群。 


婴儿潮之前那代叫做“沉默的一代”(the slient generation)——因为只顾自己活命、对外缄默无言,类似我们“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八零后,除了生计与奔波似乎对其他一切已成佛系;而婴儿潮把之后那代人叫做“X一代”(X generation),“X”意思是“老子看不懂这些年轻人”,带鄙夷。现代人有习惯性的两大错觉:1. 后一代人要垮掉;2. 眼前房价贵得离谱。


婴儿潮这帮人,生在太平时、长在富足里,自信自恋、乐观豪迈。这7600万人让美国这头经济巨兽吃足了人口红利——巨大的生产力与消费欲,沉醉在灯红酒绿的消费主义里。公元1946年是婴儿潮的起点,而这一年里,克林顿、小布什、特朗普——这个未来的总统小分队——哥几个手拉着手呱呱坠地。


我们做海外市场投资的人不得不多管闲事地关注美国的婴儿潮,因为这个对美国经济有巨大影响的群体在以每九秒一个人的速度告老退休。


婴儿潮代表美国的精英阶级。从财富上看,这帮人掌控着七成的美国家庭财富;从消费上看,他们占整个社会四成的消费需求;从累积收入上看,他们两倍于前辈“沉默的一代“。当然婴儿潮的幸福结局都靠自己挣——他们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都要与汪洋大海一般的同龄人竞争资源,逐渐形成了他们强大的职场竞争力与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work ethics)。他们是美国职场的大carry。


然而老兵们正在凋零。当 boomers 大批大批地蜕变为 retirees,我们发现美帝生机盎然的经济体上出现了一道青黄不接的口子。从国境线到国境线——制造业、货运业、建筑业、石油钻井行业、零售业、科技行业、饮食业,劳动密集之处,统统都在要人。而当婴儿潮大教主特朗普在台上挥舞税改与就业的大旗、要搞1.5万亿美元的基建方案(美版四万亿),他发现,场面上怎么有那么多红脖子给跪下了。


企业家们集体跪地呼求:川大,别整了,不缺工作,咱缺工人。


从人口动态而言,张嘴的多了喂饭的少了,是美国的现实。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显示,在至少2030年之前,负责需求端的美国整体人口数,其增速要远大于负责供给端的美国劳动力人数。从2017年到2027年,整个美国将会持续面对一个820万劳动力的缺口,为五十年以来之最为严峻。


此研究预测了一个长达35年的劳动力缺口。比起预测股市而言,预测人口变化要容易得多,能不能兑现就看彼时之大环境。比如,按图索骥来说这场工荒应该在2009年左右开始爆发,此时demand逐渐趋近并超过supply;但是不巧2008年迎来了大衰退,工荒没等来直接等来了工作荒,这个危机就被更大的危机遮掩并推后了。


建筑业首当其冲。吃苦耐劳的婴儿潮们由于年事已高已经基本完全告别这个行业,而大衰退也洗出了大量的适龄搬砖工人,其中一大批人在页岩油革命的顶峰去了石油业,之后辗转新能源的风口或其他行业——但无论怎么转行,有一点是肯定的,收入提高了,心也再回不去。结果现在建筑业的风口来了,风口底下无人待命。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目前全美建筑行业有15万嗷嗷待哺的工作,没有合格的萝卜去入坑;这个数字大约是五年前的两倍。众多建设项目都在无比绝望地面临拖期。我个人的体验是,在中国修一个菜场的活,在美国能干出修一个机场的工期。


货运业面临51000名卡车司机的缺口——根据美国卡车运输协会的数据——此数字到2026年会翻三番。这个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货运成本,根据DAT货运指数(DAT Freight Index),一月二月的货运成本都比过去三年显著增加,二月指数与2017年相比更是跳涨62%。此类成本增加将直接影响零售业和制造业的 bottomline。


而要搞死绿绿的页岩油革命是劳动力缺口的另一片荒原。在德克萨斯州的二叠纪盆地(Permian Basin ),有油有钱有技术有设备,但是就是没人。很多石油勘探公司破天荒地开始发签约奖金,像对一个足球明星一样来对待一个石油工人。按理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被强周期洗出去的壮年们一旦找到称心体面的工作,就再难回到蓬头垢面的石油业。很多在Midland盆地的公司,不得不返聘已经退休的婴儿潮工人们回来,勉强支撑场面。


另外,听说缅因州今年大雪纷飞的冬天,政府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来铲雪…….


咋解决?


经济学家对于劳动力短缺的答案很简单,涨工资呗,不涨工资谈缺人就是无病呻吟。然而这次面临的是人口结构的问题,真不是几个臭钱就能解决。涨工资能解决短期问题——正如现在正在发生的,一百年不涨的美国工资终于开始涨了,并在二月创造了八年来的最快增速。但人口结构是个长远问题,到2030年美国适龄劳动力将增长3%,但总人口却要猛增9%,缺口如影随行。


如果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这个问题也容易解决——放开移民呗,世界上潮水一般的人群会拖家带口地奔赴美帝、托妻献子地送往美帝,到时候能搞出“新移民潮的一代;但川普老爷子你懂的,他不赶走旧移民就算是慈悲。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机器人。贝恩咨询(Bain)预测到2030年“四、五个工作里面机器人就要干一个”;机器人时代肯定会来,但也肯定没那么快。你可以用机器人,但是你照样还是要雇更多的智人来伺候它们。在南卡莱罗纳州的宝马工厂里有2000个机器人,完全是一片天网、终结者的画风;但同时围绕它们有10000个人类雇员的存在。每一个成功的机器人背后都有五个奴隶一般的人类。


其实机器人替代智人的第一波早就发生了,你手上的iPhone现在干的活,多年前你雇一个秘书、一个翻译、一个向导以及一个在你身边插科打诨逗你玩的哥们,加起来也未必能完成。第一波替代难度较低。而第二波的替代——替代老司机或是替代技术工甚至帮你做投资,那真是还没到那地步。你要机器人来下围棋可以;但你要用它来兜售围棋课程,那实在是太勉强。


机器人生产力尚未兑现,但生产方式仍在不断演进。比如有一个隐形推手就将已经十分紧俏的劳动力市场推得更加破碎,这个推手叫Gig Economy。Gig Economy是一种共享经济形态(不同于市面上所谓的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本质上都是租赁经济,你没有与任何人共享什么,你只是租了个工具),在这个经济形态里普遍存在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为金主提供专业服务的个人。类似于雇主间共享某合同工,但主动权完全在个人那里。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越来越Gig化,有数据说Gig大概占掉了三分之一。他们不会对某个雇主从一而终,雇佣关系变得极为灵活,而对公司来说不确定性自然也大大增加。与其说是雇佣,不如说是惠顾。


顺便说一句,在美国 contractor(合同工)可以是一个挺拽逼的词,有点身怀绝技的意思。在中国“合同工”无比贬义,象征着无编制、不稳定、没人把你当自己人;而未来的“合同工”将是那群 human capital最贵的人,由于他们的技能太高市场需求太旺,他们只会以碎片化的合同来接活,酷得就像一个高端刺客。


总之,人口大势与生产关系的诡谲变迁,酝酿了这次有可能会盘桓几十年的美国大工荒;大衰退已经将其推迟押后几年,除非再有接二连三的大衰退,这工荒是一定要来的。 而对于我们这些隔岸观火的美股投资者,工荒将直接影响手中股票的回报收益。短期来看,如果工资最后开涨,美联储将不得不应对通胀压力而更积极出手加息,股市情绪就要闷上一棍;长期来看,成本增加将导致利润减少,公司业绩就要闷上一棍。


那几个工荒重灾区的行业——零售、建筑、石油业,还有做甜甜圈的餐饮业,看起来复苏之路难以平坦。我最热衷的甜甜圈品牌 Dunkin Donuts的CEO已经发出狠话:这事不解决的话GDP迟早药丸。眼下Dunkin Donuts最大的问题就是招不到工,六、七个人干着十个人的活。这就很不对,制作甜甜圈的人应该是幸福的面带笑容的,而不应该是苦逼的大汗淋漓的。


当然如果实在撑不住,移民签证还是会放开,这是美帝除了美元之外最大的光环之处——总有大批受到压迫与奴役的有志青年瞅准时机就会奔赴美帝,用自己的肉身去填补这个深渊。或者也可以放纵一个个Gig里的刺客,通过全球化的协作系统去外包掉一部分不够人干的工作,比如IT——你自己嘴边的饭碗居然都不吃,那就怪不得千里外的人来抢了。


这场牛市未央却撞上的美帝工荒,做美股的,也真是操碎了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