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炒股的朋友发来一段微信语音,还配上了一张图片——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重创奶业,伊利股份(600887)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暴跌55.38%。

后来涨了30多倍…


伊利股份股价走势(后复权)


伊利是我们身边的公司,大家都很熟悉,伊利的牛奶,很多人都喝过。但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没有买呢?

 

朋友总结了三个原因: 

一、兜里没钱

二、认识不深

三、恐惧观望


并给出了四个建议: 

一、多加积累

二、耐心等待

三、独立思考

四、些许运气

 

而我对他说:


“没买就没买,你一点也不需要后悔。这样的机会错过也不可惜。”

首先,回过头来看“某某股票好牛好牛啊”,是典型的“幸存偏误”

 

啥叫幸存偏误?


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高估成功的概率。

 

比如:


一名记者来到火车站台上,随机询问:“请问你买到火车票了吗?”

一位大妈微微一愣,回答:“买到了”

记者又转向一位精瘦精瘦的年轻人,问:“请问你买到火车票了吗?”

年轻人回答:“买到了。”

随后记者又问了5个人,大家都回答:“买到了。”

最后记者对着镜头说:“今年虽然火车票难买,但是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大家都买到了火车票,现在正满怀希望地赶回家乡,过个团圆年!”


这就是幸存偏误…

 

关于幸存偏误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为什么吃辣的妹子皮肤都很好?

因为皮肤不好的妹子大都不敢吃辣(怕长痘)。

 

为什么gay都很帅?

因为你压根不会留意长相一般的。

 

为什么印度电影拍得那么感人,甩开国产电影几条街?

因为拍得不好的根本没机会在国内上映。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曾经路上堆满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类共享单车你还见过么…

有句老话叫“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同样,你也应该怀疑那些成功学导师,因为失败者是不著书立作,不去演讲他们的失败的。

 

有点扯远了,回到伊利这个例子。

 

伊利股份从2008年10月28日到2018年1月19日3349.48%的涨幅确实惊人。那再来看看其他国内乳制品上市公司(A股和港股)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表现:

注:2008.10.28之后上市的个股取上市后涨跌幅


相比较伊利,国内乳品另两大巨头——光明和蒙牛的股价表现就逊色很多了,至于其它乳品上市公司的表现就更一般了,甚至远低于同期A股的平均涨幅(2008年10月28日到2018年1月19日全部A股的平均涨幅为248.19%。)

 

而当时伊利在国内的地位无法和现在相提并论,你有多大的概率买了伊利而不是光明或者三元呢?即使买了,又有多大概率能一直持有呢?

 

再举个栗子。

 

炒股的人,想必都见过这样的信息吧:

我一直很纳闷这些人为什么还能加V?


曾经的你,或许也觉得这些“高手”牛得不得了,比巴菲特还巴菲特。

 

现在get到他们的套路了吧:

某某高手向你推荐股票,说涨就涨。第二次又推荐,又涨。第三次还推荐,还涨。

 

于是你把全部的储蓄拿出来给他投资, 然后那些钱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你伏在隔壁老王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诉你,他也接过这种荐股信息,第二个股票就跌了…

股市中的骗局大抵如此。

 

理论上总会有牛股,有牛股就会有人买到。有高手也有傻子,但他们都是幸存者。

 

如果你跟随所谓高手的思想,找到了所谓牛股背后的逻辑,最终的结果也很可能是画图不成反类犬。成了幸存偏误里那个不幸的人。

 

怎么办?

 

不妨去看看那些跌跌不休的股票,也许是因为估值高,也许是市场因素,也许是基本面出问题,也可能是主力背后的操纵等等...你可能会更有收获。


我就想知道我会死在何处,然后我永远不去那里。

——查理芒格

此外,虽然伊利从当时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走了出来,股价暴涨。但从危机事件中找投资机会,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那些未能杀死我的,将使我更坚强。”这句话是尼采说的,但这个道理是错误的。

 

一次危机不会使公司变强,而是会削弱它:损失了客户,媒体给出负面评价,最优秀的员工离开,库存上升而现金流减少,银行信用担保额度提高…

 

能从危机中挺过来的企业很少,很多时候凭的仅仅是运气。从整体上看,危机就是危机,不是什么强化过程。

 

明智的投资者不该去赌这些小概率事件, 类似“抄底乐视网”这样火中取栗的事情,还是省省吧。



来源:小基快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