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机器人,我们往往脑补出的是像施瓦辛格这种,或者斯嘉丽这种……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真正的工业机器人并没有这种颜值,甚至连“人”形都不具备,比如这种:

可能就是个机械手臂,但是它足够完成我们期待它完全的任务,足以称得上“机器人”了。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在机器人领域的一匹黑马——拓斯达

公司定位明确——工业自动化

2007年公司创始人吴丰礼以50万元的启动资金创立拓斯达

其实最早,公司并不是做机器人起家的,但是自动化一直是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公司成立之初,瞄准的是自动化塑胶周边设备领域。随着2014年 “机器换人”口号的流行,公司借助资本的助力,以及东莞市政府对智能化自动化的多项政策扶持,抓住时机,进行了变革与转型,在机械手及自动化应用系统上发力,并且推出了打磨机器人

2017年,公司的业务中,机器人已经占比57%,成为第一大业务,传统的注塑机等只占27%。分业务看的话,公司增长弹性主要就是机器人业务提供的。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许多方面已经迎头赶上,全球居前。但是也存在大而不强等问题,未来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必由之路。

关于工业机器人,不用多说,我在这摆几个词:“智能制造”“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没有一个不是近期热点词。政策上的利好也是接连不断。

大家感受下。

自 2013 年以来,中国就已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需求市场,销量远超过其他国家,2010~2016 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 32%。

虽然市场巨大,但我国市场却一直被外国产品占据。从价值份额来看, “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库卡、瑞典ABB占据工业机器人市场价值份额合计近 60%,其他外资合资品牌瓜分了约 35%的份额,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只占据不到10%的份额。从销售台数份额来看,国产自主品牌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30%左右。

两个数据一对比,说明两点:1)进口替代空间巨大;2)产品偏低端,单价提升空间大。

公司是机器人标的中增长最快的

在自动化领域,拓斯达应该算是后来的“小弟”,但是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公司已经可以跻身龙头之列

在产品上,公司拓宽业务范围,2017年,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焊接、切割、磨抛等18大类智能应用。同时,打造集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系统应用与物联网、大数据融合的生态圈。

在技术上,公司是第一批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的企业之一。通过自主研发和参股等方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多项重要技术:控制技术、伺服系统技术、机器人视觉算法等。

下游方面,客户已涵盖 3C 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光电、新能源等众多领域。并且已与美的、海尔、比亚迪长城汽车、格兰仕、格力、捷普绿点、TCL、伯尔尼光学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果说上面的优势比较抽象,我们来看下数据。大A股中,比较纯正的机器人股票并不多,如果对几大公司做个横向对比,拓斯达的毛利率、净利率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从上图的增速数据看,2017年拓斯达增速最快,2016年增速也是居前。考虑到公司2017的增速和体量,公司的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