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国投信达(北京)投资基金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并提供战略支持的《中国PPP蓝皮书:中国PPP行业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2018年将是PPP模式的规范发展关键年、可持续发展关键年,规范、完善是主旋律。

规范、完善是主旋律

从近期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2018年将是PPP平稳发展的一年,会更加注重存量的管控,整体热度将递减。

蓝皮书认为,随着PPP模式发展增速放缓,质量逐步提升,政策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会加速推进,央企政策收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完善PPP金融政策,推进信息的公开,促进市场透明。预计2018年的PPP市场中政府付费减少、关注绩效评价,国企市场广阔、民企机遇凸显,市政项目递减、环保领域升温,对咨询机构要求提高,PPP与“一带一路”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虽然国家逐步放宽对民企的管控,在政策方面有所倾斜,但短时间内PPP项目的大格局难以发生变化,民企也无法填补央企的收紧所带来的市场空间。而这一段民企大规模介入PPP市场的空窗期,其持续时间的长短目前还难以预计,央企市场占有率的骤减必将导致PPP市场总体发展步调的放缓。但是,我国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缺口是客观存在的,而PPP模式始终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一大法宝。随着PPP专项法规的出台、市场的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认可,PPP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可以预期。

蓝皮书指出,PPP模式的快速扩张已经开始偏离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虽然PPP模式是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规范政府举债的有效工具,但一些项目也存在政府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变相融资行为。因此,在继续推广PPP模式的同时,应该强调规范发展,发挥PPP模式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未来几年,PPP模式即将进入规制阶段,PPP模式发展将由“重数量”逐渐转变为“重质量”。

中国PPP应用波动明显

蓝皮书认为,总体上中国PPP发展存在时序上的不稳定性、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和应用上的独特性,并且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从中国的PPP应用历程来看,其波动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尤其是2003~2012年,受国家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影响,波动性较强。中国的PPP项目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各省区市PPP项目数量存在较大差异。2014年以前,PPP项目最多的省份是福建,共122个,最少的省区是西藏,只有2个,平均值为39,极差为120,中位数31,标准差32,表明离散程度较大。从2014年至2017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来看,PPP项目最多的省份是山东,共393个,最少的省市是天津,只有2个,平均值为121.7,极差为391,中位数99,标准差97.8,表明2014年以来各省区市PPP项目数量分布离散程度较之前更大。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PPP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的需求、偏好和意愿决定了PPP的应用与推广程度。具体来讲,中国PPP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国家经济与政策环境。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及发展策略是中国PPP发展中的最大影响因素。二是地方政府偏好及企业发展。在PPP模式下,中国政府在选取社会资本方时往往显示出明显的偏好,这一偏好在不同的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存在显著的差异。三是地方政府的实力和信用。PPP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基于契约的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政府在选择社会资本投资人的同时,投资人也会选择地方政府。四是路径依赖性。中国PPP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基于经济、政治、文化习惯和其他偶然因素等路径依赖互相影响的结果。原始经验的总结和传播对中国PPP模式的应用也有深远的影响。

契合“一带一路”发展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中最具战略优势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方面,“一带一路”必将产生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单纯的财政体系并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公益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全部由社会资本承担。PPP模式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能够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社会资本的资金、技术、管理和运营优势,并因此得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弥补投资不足,提高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和质量,消除传统“公建公营”模式的弊端。此外,目前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现状并不理想。毫无疑问,PPP模式将成为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推动力。更多资讯,请关注国信股权基金官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