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备受瞩目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终于登陆上交所,公司股票简称“工业富联”。

















视频来源:21视频




工业富联在上交所敲钟,正式登陆A股















上市首日即成第一科技股











上市首日,工业富联发行价为13.77元,市盈率17.09倍,开盘价16.52元,最新价19.83元,直接涨停,市值达到3906亿元。坐上了A股科技股的头把交椅。此次募集资金净额267.16亿元。


如果工业富联在上市后能有11个一字涨停板 , 其市值将突破万亿元 , 超过当前的贵州茅台,跻身A股万亿市值公司之列。



工业富联涨停每签盈利预估及市值对应表









27年前的1991年6月18日,母公司鸿海精密一波三折在我国台湾上市,当时股价约为人民币11元。截至2018年6月8日,目前股价为90.3新台币(约人民币19.44元)。


不过,今天的工业富联A股上市现场,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并未来到现场,发表现场演讲的是工业富联董事长陈永正。他是郭台铭今年3月份请来的军师。


据公开资料,陈永正曾任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微软公司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从1983年到1992年,陈永正在贝尔实验室待了九年,从一个技术人员骨干升至市场经理。


除了人才的加入,就在上市前一天,工业互联网又得到政策的加持,6月7日,工信部公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其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对于公司上市的感想,陈永正表示:



“公司此前已经为上市做了很久的准备,此次能够成功在A股上市大家都很开心,但是上市只是开始,“开心只要一秒钟就可以了”,开心的同时,自己认为公司有两方面责任:对股东的责任,他们期望很高,我们的压力很大;对行业的责任,工业互联网领域没有标准,我们要去探索和结合。”














巨无霸级的营收表现











富士康主营的业务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者在2017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2145.01亿元、1203.94亿元、9.66亿元。


作为全球电子产业的代工龙头,富士康有着巨无霸级的营收表现。2016年,富士康实现营收9327.69亿元,即便是此次拆分上市的富士康股份,其营收数据也超过了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



下图为富士康近三年的营收:





从招股书公布的信息来看,2015至2017年,富士康股份营收分别高达2728亿元、2727.12亿元、3545.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以2017年营收数据来比较,2016年A股已上市的公司中,仅有13家超过这一体量,可以说IPO成功之后的富士康股份将成为A股的又一大巨头。



图片来源:腾讯科技


三十岁的富士康正式上市。


华为和富士康一样,今年也是成立三十周年,从深圳起步进入半导体和电子消费品行业。小米虽然成立时间是8年,但几乎和富士康同一时间上市,估值约700亿美金(约合4492亿人民币),而富士康的市值只有小米的6成,但是其营收是小米的三倍。不知而立之年的富士康是否会更加坚定地进入C端消费领域。


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的体系来看,鸿海共有12个次集团,业务方向包括A次集团手机软硬件整合、B次集团平板电脑软硬件整合、C次集团精密模具、D次集团PC相关软硬件整合、E次集团大电视、LED户外看板、九宫格等软硬件整合及机器人、FG次集团云端互联网运算和网通电信市场、H次集团电子商务、J次集团财会,采购等总部周边事业、K次集团大中小尺寸面板及触控技术、L次集团连接器、M次集团乐活养生健康事业、S次集团半导体等。


在郭台铭为集团定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后,此次上市的工业富联便是转型工业互联网的排头兵,对于各个次集以及下属事业部的进化升级也将有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募集资金用在这八大方向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工业富联本次公开发行股票19.7亿股,发行股份数量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为10%,全部为公开发行新股。本次发行价格为13.77元/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272.5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约为267亿元。


此前,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曾首次对外公开A股股票网下发行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公告。在战略投资者名单中,BAT各获配2178.6万股,股票锁定期为3年。


富士康股份将此次IPO的募投项目锁定在了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这一领域,而智能制造是其中的重点。


招股书显示,此次仅智能制造领域涉及的募投资金就达到了173亿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63%;其余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物联网等项目也将帮助富士康股份实现智能工厂全面网络化、云端化、平台化。







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不仅会提高公司技术水平、研发实力和生产效率,也有助于缓解富士康股份所面临的用工难以及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事实上,仅2017年富士康股份的直接人工成本就已经达到了165.62亿元,这一金额甚至超出了当年的净利润。


















员工持股计划不远了?
















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6月7日的富士康大陆投资30周年论坛上透露,富士康上市后将会有员工持股激励措施出炉。


郭台铭表示:



“富士康选择在A股上市的一个原因是,大陆员工很难拿到台股股票。”


“工业富联上市后,会马上发行员工持股激励计划,激励人才。未来富士康可能会考虑合伙人制度。”










郭台铭(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两大舆论问题待解











事实上,富士康在中国民众的眼中几乎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大型企业升格为一个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的印象复杂而模糊。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伴随着iphone称霸全球而成长,能符合乔布斯极端苛刻的品质要求,富士康的生产技术能力应当毋庸置疑。


但舆论关于富士康的两个问题却始终萦绕: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富士康是血汗工厂的负面评论,对企业形象打击不小。


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富士康的产业地位,客观上说富士康代工技术是中国整体生产技术快速进步的代表。但是在中兴事件之后,对于核心技术,而非生产技术的迫切渴望,使得诸多舆论对富士康的评价并不客观也不客气。


不客观是因为舆论认为,通过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发展的企业,并没有利用庞大的体量而进一步努力研发出和美欧韩日匹敌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低端代工来获得主要利润,用流行语来说“没有灵魂”。


不客气则是因为要获得更高的市盈率,意味着要有更核心的竞争力,但就目前来看,富士康似乎并不具备更高的天花板,至少在大众和股民印象中是如此。



尽管富士康欲摆脱“代工”的称谓,但是工业互联网却是基于其在制造商经验的积累。多年来积累的生产经验、大数据、技术专利,以及AI方面的投入,工业互联网都是最佳方向。这让富士康以及背后的鸿海集团在为人熟知的手机、电脑等硬件代工业务外,拓展了更大的业务空间。


虽然鸿海上市公司的新名字是“工业富联”,但是大家依旧习惯用“富士康”来称呼它。富士康自己也希望摆脱长期形成的文化符号,但品牌印象很难摆脱,大众长期会使用富士康作为企业的代名词。


为了上市公司市值也好,为了未来的也好,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都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提升品牌价值,富士康还需要更多的转向消费者行业,打造终端品牌。


在富士康的30年庆典上,郭台铭称,今天的富士康需要的不仅仅是体质强健的工人,而是高级人才,帮助富士康完成由代工厂向智能制造科技型公司的转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