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中指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应当取得投资顾问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者变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这表明,智能投顾已正式被纳入监管。


智能投顾有何优势


智能投顾是一种将客户资产管理的过程进行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化的应用,其通过对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数据评估,进而通过智能算法计算出适合客户投资风格的投资组合,主动获取市场收益。


智能投顾不同于传统投顾,其覆盖面更加广泛、门槛更低。例如,高盛对财富管理的投资门槛高达5000万美元,一般资产管理机构的门槛也都在100万美元以上。而智能投顾的投资门槛却很低,部分产品完全取消了最低金额的要求。此外,资产管理费也大幅降低,全自动化的资产管理服务的费用几乎只有理财师服务的十分之一,甚至低至零。如此低的门槛和成本使得投资顾问可以服务更广大“长尾用户”,智能投顾成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其个性化、自动化、资产再平衡等优势,也使其成了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焦点。


法规助推智能投顾长足发展


在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前,并没有针对智能投顾业务资质和牌照的明确硬性要求。由于智能投顾涉及投资咨询、产品销售、资产管理,只有同时兼有这三块业务才能实现代客理财,而国内这三块牌照现在分别发放和监管。证券公司可以提供投资建议,但是不能帮客户打理投资;基金公司可以进行资产管理,但无法为每位客户定制产品;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只能在销售阶段做产品推荐,无法进行资产配置或跟踪调整。其中,基金销售牌照与证券投资咨询牌照尤为重要。


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共有84家有证券投资咨询牌照,持牌者以券商、投资咨询公司为主。持基金销售牌照的公司有380家,其中九成以上为银行、券商及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部投资总监称,由于存量有限且监管趋严,两类牌照都是“香饽饽”,甚至被炒至近亿元。此外,市面上仍有一些非金融机构上述两种牌照皆无,却在进行智能投顾包装下的资产管理业务。


资管新规专门明确其监管要求,希望智能投顾能够规范发展,这对行业是个利好。资管新规实施后,虽然监管层目前尚未批准任何“智能投顾牌照”,智能投顾具体应持有什么牌照尚无统一硬性要求。但有业内人士预计,细则将逐一完善,从事智能投顾业务至少应该具备证券投资咨询牌照和基金销售牌照。未来没有基金销售牌照、证券投资咨询牌照等相关资质的互联网平台,再想以智能投顾为幌子进行资产管理业务,将遭遇监管红灯。监管层通过对资质的限制,有望提前杜绝线上P2P乱局等情况的发生。此外,市面上许多智能投顾配置方案并没有引入智能的思想,而是较为基础的量化模型。对于智能投顾而言,最重要的是用户画像的构建,很多机构并不具备相关的数据储备和知识储备,部分方案甚至连量化模型都没有。资管新规出台后,将大规模整治市场乱象。


需攻克“同质化严重”和“获客成本高”两大难题


据了解,国内已有数十家机构布局智能投顾市场。对于算法同质化可能带来的“羊群效应”问题,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不同产品投资策略研发对应的人工智能算法或程序化交易,避免算法同质化加剧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并针对由此可能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制定应对预案。”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对智能投顾的客户需求进行差异化管理,有不断学习和数据挖掘的意识。尤其是对于顾客的投资偏好以及各类细节进行研究,如更加精准测算其投资期限和周期等。


从国内投资情况看,高净值人群投资渠道广泛,其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将会得到大型投行、高端私人财富工作室等机构很好的服务;而低端用户的理财需求已经可以被各类货币基金所满足。因此,大部分智能投顾理财平台都把目标用户定位在拥有10-50万净值的理财用户。在这样一个投资量级上,智能投顾运行的成本较高,此外,市场对智能投顾的认知度和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导致的获客难度较大,从而带来的获客成本高问题,还需智能投顾机构去探索解决。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