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化叠加下,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失去现有工作岗位。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而且已经进入实践阶段。无论是日本保险公司年初裁掉30%的理赔岗位,还是德银裁员4000人,都预示着“机器吃人”时代扑面而来。马克思他老先生早在130年前的《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阐述过机器吃人的现象,而今天机器吃人仍在延续演绎,只是更高层次罢了。


作为一个资深金融人士,当然最关心人工智能率先进入金融领域横行霸道。从根本上说,作为服务业的金融领域,无论是操作层面的银行一线柜员,还是高端金融业、高大上的金融分析师,都已经开始直面简单劳动操作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已经开始,未来将会愈演愈烈。


这种惨烈程度或率先发生在最发达体的美欧日地区。一方面这些国家科技高度发达,人工智能研究非常先进,技术突破能力强。另一方面私有制性质决定了资本以及资本家有强烈愿望参与、推进与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资本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快速推进的根本性推动力。从成本产出与效益,以及管理成本,社会成本,人力成本等来看,资本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普及的最大动力。


而类似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金融员工还可以高枕无忧几年。一方面技术研发能力、投入不够,人工智能空喊的多,炒概念,赶时髦的多,真正扑下心来研发投入的少,即技术创新能力上还远远跟不上。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没有冒险推进的积极性,只要不出问题,不出案件等风险就万事大吉,保住乌纱帽为第一位的。中国国有金融职工快活几年没有问题。


与中国相比,美欧发达体金融员工就没有那么快活与悠闲了。花旗集团表示,集团的20000名技术和运营人员,将在未来5年内减少一半,也就是说裁员幅度或达到50%。巴克莱银行表示,未来将会有更少的员工挣更多的钱,而机器人将接管“低价值服务”。德银两年裁员4000人。瑞士的圣加伦州立银行在一项试点项目中,引入了5个软件机器人代替了7名员工。该银行对测试结果非常满意,并将进一步制定任务。到2025年,华尔街将有10%的投行岗位被AI取代,约23万人。金融行业将在未来大量启用机器人,减少人力投入的成本。自动化等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取代人力,降低成本。资产管理、证券服务、销售与交易、财富管理等业务部门,都将是重点“瘦身”对象。


其实,不仅仅是金融行业,几乎所有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岗位。那么人类怎么办?眼睁睁看着岗位失去,生活无着?当然不会的。任何工业技术革命都会取代一些岗位,而创造出另一些岗位。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给你开启一扇窗。所有技术革命对人工岗位的冲击都是人类工作类型的调整与改变而已,都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彻底消失的问题。


比如,操作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对金融岗位的替代后,日常运营岗位减少的同时,将在其他诸如销售和研究领域创造新的岗位。仅仅是人类的工作类型改变而已。在一次论坛上演讲时,我说过,金融行业在自动化时代有三个领域对人工岗位需求很大。一是销售岗位包括电话电子互联网销售岗位对人工需求很大;二是客服岗位的人工座席需求仍然很大;三是高端的研究研发团队需求异常之大。


自己尽早对号入座,找准自己的位置,牢牢把握主动,防止被机器吃掉。我很幸运,已经不用寻找新岗位,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做好研究就可以了。


高盛国际主管Richard Gnodde表示,技术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并最终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