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议论中国金融的一个奇怪现象:央行注水那么多货币,而目前社会流动性竟然开始趋紧。以支持实体经济,防止金融脱实向虚为目的的金融整顿,结果已经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难上加难、贵上加贵。已经与支持实体经济背道而驰了。

      在这里最悲催的是中小微企业。今年以来,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根本借不来生产经营急需的资金。明显感觉生存发展的融资环境在急剧恶化,由此倒逼关停的小微企业越来越多。

      都在纳闷不解的是,高喊支持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越来越困难;解决中小微企业多年来不能说措施文件少,也不能说不重视;而且央行、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都是增长最快的,为此还给一些大型银行奖励性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呢?而小微企业却仍几乎哀求般继续哭喊着融资更难,融资更贵,一系列措施几乎没有任何效果,而且真实情况在急剧恶化。

      管理监管部门的莺歌燕舞,与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救命般呼唤融资的阳光雨露的真实感受,差距太大,最可怕的是严重误导了决策层。当然,5月金融数据出来后已经在打脸了。

        中国5月社融规模增量7608亿人民币,较前值大幅减少51%,预期 13000亿人民币,前值修正为 15605亿人民币。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384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28亿元,同比多减129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570亿元,同比多减129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904亿元,同比多减271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741亿元,同比多减496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434亿元,同比少减205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8亿元,同比少20亿元。

        以上央行公布的这一组数据看出什么特点了吗?清一色的不是“少增”就是“减少”。这组数据主要是央行统计体系里的金融数据。名曰社会融资,实际上没有包括全部的社会融资,比如互联网金融斩草除根般的大整顿引发的融资规模急剧下降与收缩等。

      就社会融资概念来说,央行定义的概念与普通常识般理解的有很大出入。一般常识性理解的社会融资规模概念是指贷款人通过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筹集资金的活动。目前,除了银行贷款和政府直接投资的资金,都认为是社会融资渠道的资金。

     而央行定义的社会融资规模概念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央行的概念主要是顺应领导强调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领导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的思维而设计的统计范围。包括了监管统计体系内即表内信贷数据,还包括非贷款融资的主体业务统计外的数据。尽量把支持实体经济数据做大,让领导看了高兴。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5月份虽然贷款增加1.14万亿元,而拉进来的其他数据却在负增长,结果导致本想报大的支持实体经济社融数据一扎差后竟然比前值腰斩,弄巧成拙了。央行定义的社融数据混淆了概念,急需修订。

        金融急刹车般整顿,对互联网金融赶尽杀绝般清理已经导致真正意义的社会融资额断崖式下降。而社会融资基本是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真正意义的社会融资渠道被扼杀与切断后,金融融资主体又回到传统银行主导状况,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必将回到过去,融资难融资贵加剧是必然的。

        这次打着整顿金融脱实向虚,支持实体经济旗号的金融整顿,反而大大伤害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最大的原因是整顿取消的渠道恰恰是支持实体经济与给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互联网金融等。任何时候的整顿,只要没有对弱势体的特别保护措施,最终都是由类似中小微企业这个弱势市场体买单。

        5月社融数据遭受腰斩背后是实体企业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恶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