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长期低迷的关键原因,在于投资没有安全感!

  一般而言,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往往提前反映出当下经济的基本面状况。然而,纵观多年来的中国股票市场,似乎并未与同期的经济基本面呈现出同步运行的态势,而股市大涨大落,市场长期处于牛短熊长的运行格局,却从更大程度上冲击着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如果非经济基本面发生实质性的问题,或企业盈利状况发生了持续恶化的迹象,作为晴雨表的股票市场,本来并不应该有着如此糟糕的表现。然而,纵观过去18年的时间,虽然中国股市的世界影响力在不断抬升,但18年来,股市走熊的时间却长达三分之二以上,这已然与持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有着背离的表现。

  不过,对于中国股市而言,长期走熊也并非没有原因。实际上,影响股票市场走向的,除了经济基本面、企业盈利能力等因素外,仍与股市内部管理、机构化程度、民间资金去向、外部市场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

  以近期的股市非理性下跌走势为例,虽然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且随着市场指数的不断下跌,股票市场平均估值也得到了较快地压缩,但这似乎并未阻碍股票市场持续下跌,乃至创出阶段性新低的运行格局。归根到底,主要还是体现在股市内部管理问题上,如熊市环境下延续高速IPO发行节奏、股权质押平仓压力集中释放以及金融市场去杠杆动作的延续等。

  站在当下的股票市场运行状况分析,沪深主板市场的平均估值已经压低至近年来的新低水平,但这似乎未有有效止跌的迹象,而股市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更是加快了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集中释放。与此同时,从金融市场去杠杆的进程来看,虽然资金端去杠杆已逐渐步入尾声,但金融市场去杠杆工作却逐渐延伸至其余的领域,由此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局部性恐慌效应。

  本来,站在防风险、守底线的角度思考,时下金融市场最关键的任务,应该是保持市场的持续稳定。在熊市非理性调整的行情下,理应打破IPO发行常态化的现象,而考虑到市值配售锁定大量打新资金的因素,可以把一周一批次IPO调整为一个月一批次的节奏,以保障市场的持续稳定。至于股权质押平仓问题,往往更需要做好提前的风险防范工作,而不是等到市场危机爆发,再行考虑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对于股票市场的管理秩序以及出牌程序,似乎有所偏妥,而对于此次股市非理性下跌走势,若不属于外部因素影响,也不属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的问题,那么就是内部管理的问题了,而更多还是体现在人为的因素。

  回想2015年下半年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影响非常明显。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难想象到当时监管收紧的速度如此之快,而对于高杠杆工具而言,当时基本上用非常猛烈的动作来完成系列去杠杆化的举措,并由此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

  至于2016年年初的熔断机制匆匆落幕事件,更是体现出金融监管与政策出炉,并未充分衡量当时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而在未有充分测试以及考究之前,却匆匆推出中国式熔断机制,由此导致熔断机制模式的水土不服,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

  时隔多年,对于中国股市的内部管理、政策出炉,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内部管理的不确定性,却或多或少让投资者感受到投资缺乏了安全感。因为,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在信息不对称、政策出炉缺乏严谨性的背景下,几乎不知道市场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在当下“防风险、守底线”的政策定调环境下,上市公司“无股不押”的风险却逐渐暴露,而接连不断的金融去杠杆举措,却不断加剧了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





















  “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这是近年来国内市场的真实写照。面对近年来居民财富的大幅增长以及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来应该更好体现在股票市场身上,而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而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发展状况分析,实际上也说明了资本逐利性很强,而作为财富资金聚集的重要投资渠道,股票市场的吸金效应反而并不明显,关键还是在于投资者对股市长期重融资的定位模式产生厌倦,而中国股票市场已然成为了各类资本、各类企业套利的渠道,而这无疑加剧了股市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不合理性。归根到底,这系列现象的背后,还是反映出投资者以及投资资金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已经缺乏了投资安全感,而在缺乏投资安全感的背景环境下,资金几乎不敢轻易大举进场,这也是这些年来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