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时间,是财富最大的敌人!

大家辛苦赚到的钱,如果装进密码箱藏在家里,在时间的吞噬之下,势必会逐年缩水,几十年后钱不值钱。

因此,我们才需要学习现金管理、学习理财、学习投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财富跑赢通胀,保证资产持续增值,再不济也要确保不跑输通胀。

所以,会有些人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质疑,原因很简单,通货膨胀这么厉害,买保险过个几十年,保险就没用了。

比如买个50万保额的重疾险,当下看来这个保额还是够的,可是过个30年,这个保额肯定就不如当下值钱了。

要看通货膨胀率,就要查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近五年来国内CPI比较稳定,平均保持在2%左右。以2%的通货膨胀率测算,30年后的50万保额只能相当于现在的27.6万元。

近5年国内CPI走势

而且,国内在统计CPI时没有将房价的增长考虑进来,如果把这个因素也考虑进来的话,真实CPI将达到6%以上。这样算下来,30年后保额就更不值钱了。

这么听听,好像有道理的样子。那么实际上,我们购买的保险到底亏了吗?

其实,说出上述言论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保险是什么东西,对保险功能的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

一、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金融现象

我们拥有的货币资产,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存在,都逃不过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影响,保险当然不例外。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金融现象,不是说你买了保险才碰到了通货膨胀。

你做银行存款、买基金、买股票、买期货、购置房产都不可避免的会遭遇通货膨胀的影响,只不过当你的收益率超过通货膨胀率时,你就能几乎感觉不到财富的缩水;而当你收益率大幅超过通货膨胀率时,你的财富在增值之下就忽略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这里说到通货膨胀,其实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而言,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如果持续处在通货紧缩状态下,反而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在走下坡路,甚至面临衰退,这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反而更大。

因此,我们不应抵触适度的通货膨胀,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跑赢通胀。

但是利率越高,要承担的风险也越高,这是亘古不变的投资原理。所以,我们需要衡量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合理的资产配置。

在这里,我们就要先讲到一个概念:市场无风险收益率(Risk-free rate of return)。

所谓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是指把资金投资于一个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对象所能得到的收益率。

关于无风险收益率,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在国际上,一般采用短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市场无风险收益率。

以此作为标准,去年全年,国内一年期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为3.297%。因此,预期收益率大于3.297%的,就被认为是有市场风险的,反之则被认为无市场风险。预期收益率超过3.297%越多,就被认为风险越高。

一年期国债收益率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

预期收益率:期货>股票>基金>债券>货基>保险>银行存款;

风险程度:风险性恰恰反过来,保险=银行存款<货基<债券<基金<股票<期货。

期货、股票、基金的风险不必多说,各位自有感受,在A股经历惨痛教训的大有人在。

货币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3.5%左右,是超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最少的投资品种,因此货币基金基本上也被认为是风险极低的投资,经常被作为最佳现金管理工具。

自然有人会问,保险的收益率怎么算呢?

作为转移风险的金融产品,万能型的保险会有一个账户用来投资,每月公布一次利息,这个比较好查。

保障型的保险则是没有写明收益率的,但其实投保人的长期保险仍然在持续增值,体现在保单的现金价值之中。

如何对保障型保险的收益率进行量化?最好的方法是看这张保单在设计时的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将收取的保费扣除责任准备金和应付成本之后,剩余的保费用来投资,预期可以达到的收益率。是保险公司能否盈利的核心!

预定利率定的越高,保险公司的盈利压力就越大,但是体现在客户利益上就是相同的保障保费更低。

不过预定利率也不能无限制的上升,否则保险公司将面临无法盈利甚至亏损的风险,最后损害的还是全体投保人的利益。

所以,监管对预定利率有规定上限,最高不得超过3.5%,万能险的保底利率则不能超过3%。

诺,你看出门道了吗?恰恰是贴近国内一年期短期国债收益率,也就是无风险收益率来规定的。

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内保险的预定利率普遍在1.75%-3.5%之间,这个值是不会体现在合同之中的,但是需要在产品报备时报给保监会,因此你只要知道就行。

如果非要对保险产品的收益率进行量化,你可以近似认为,国内性价比最高的保障型保险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在3.5%;年金险、万能险的年化收益率要高些,但大概也就在4%左右。

长期来看,保险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持平,但是流动性远低于货币基金,转移风险能力远高于货币基金。

一定会有人说,你看对吧?保险的收益率是低呀,完全不可能跑过通胀吧?

好,请问什么时候保险的作用是用来跑赢通胀了?

踢足球,让守门员来当前锋?

打篮球,让后卫去打中锋?

是谁给的勇气,杨超越吗?

我脸盲,不知道是她吗?

国内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以及所谓的砖家,对保险的功能定位存在重大的偏差。

在浮生君看来,买保险的作用就是转移风险,仅此而已。跑赢通胀,要交给其他投资工具去完成,各司其职。投资是靠资产配置来完成的,而非某一个金融工具。

通胀的确难敌,但保险从来不是对抗通胀的工具。

对保险的准确定位就是:牺牲了流动性和更高的预期收益回报,用来换取约定时间内的风险保障,同时确保资产具备不低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能力。

二、无法计算的风险不可忽视

很多时候,我们说保险几十年后的保额不如当下值钱,这是事实,并没有错。

但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这几十年之间的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风险是否会发生?会发生什么风险?何时何地发生?这一连串的问号,才会让我们产生通过保险来转移未知风险的想法。

如果风险是已知的,那也就不足为惧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规避风险,保险的价值也就没有这么大了。

举个例子,一名30岁的男性,投保50万保额的同方康健一生(多倍保)重疾险,20年缴,年缴保费是12100元。

如果第一年等待期过后就出险了,可以获得50万元的赔付,杠杆比高达41.32倍。

如果第二年出险,累计交了24200元保费,获得50万元赔付,杠杆比高达20.66倍。

如果第三年出险,累计交了36300元保费,获得50万元赔付,杠杆比也达到了13.77倍。

……

如果第20年及以后出险,保费已全部交完,共计24.2万元,获得50万元赔付,杠杆比为2.07。

投保某保险产品的历年杠杆比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的杠杆比逐渐下降,但是保单头十年的杠杆比是惊人的,任何低风险金融产品都无法实现这样的杠杆。

如果投保消费型或者定期保险的话,杠杆比将会更高,起到的保障作用会更明显,这也是浮生君一直很推荐消费型和定期保险的原因。

但是消费型或者定期型的保险并不适合所有人,暂时还不太符合国人储蓄的思想,但是浮生君仍然很喜欢消费型和定期险种,推荐可以考虑终身+定期的组合搭配,提高杠杆比,充分体现保险保障作用。

言归正传,我们在说几十年后保险不值钱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默认几十年内不会发生风险了,忽视了保险缴费期内的高保障杠杆作用。

这,难道不是和保险起到风险转移的目地相背离了吗?

三、年缴保费,也在被通胀稀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时间的通胀作用下,保险的保额被逐渐稀释了,这是通胀的负面作用。但是,我们的保费也被稀释了,这是正面作用。

怎么理解这句话?

因为保险有个特点,就是可以分期缴费,并不一定要一次性趸交。

我们不是一次性将保费交完,然后坐等保额一年一年低,而是可以选择20年、甚至30年缴费。

还是拿刚才那个例子为例,30岁男性购买了50万保额的重疾险,20年缴,每年交12100元。现在如果感觉这个保费有些压力,那么交到第10年、第20年呢?

通货膨胀会让保额缩水,但是同样也会让保费缩水,20年后的12100元,肯定是不及现在的12100元值钱的。

简单地说,就是你在交保费时,会感觉压力越来越小。因为长期保险的费率是固定的,第1年和第20年的保费金额一致,但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却完全不一样了。

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可忽视

所以我们会说,保费的缴费方式应尽量选择缴费期限最长的时间,虽然说分期缴费的总保费会高于趸交的保费,但是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缴费期限越长越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

此外,现在的保险都有轻症豁免、甚至重疾豁免功能,在缴费期间如发生轻症、重疾,后期未缴的保费也可以不用再交。选择的缴费期限越长,就越有利于让豁免条款充分生效。

以上三点,是浮生君对通货膨胀之于保险影响的解读。保险不是对抗通胀的工具,更不应该是用来赚取收益的,保险的作用是持续的一个转移风险的过程。我们对保险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认识,让它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我们在配置保险时才不会走偏!

我是浮生君,一个客观、专业、有温度、有态度的保险自媒体人。请关注我的财富号今日说保,让我把专业带给你!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