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年的蓝色光标开始,因为商誉减值而导致业绩大亏、股价暴跌的案例比比皆是,2017年报发布期间,因商誉减值导致业绩巨亏的就有皇氏乳业,光一科技游久游戏坚瑞沃能等多家上市公司,以至于资本市场一时“谈商誉色变”,似乎商誉天然等于虚假的资产,等于利润的黑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以为不然










      









实际上,商誉是企业间并购行为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收购企业购买价格超出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的部分就在收购方的报表上形成商誉,可辨认净资产并不简单等同于被收购方的账目净资产,但如果没有较多未重估的土地等资产的话,两者的差别比较小。通常收购质地良好的企业的价格都会高于净资产,收购轻资产行业公司以及优秀的公司的话,价格高于净资产多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谈商誉色变”问题的核心,是过往几年许多上市公司为实现股价上涨而追逐热门题材、以及通过收购来实现报表利润的增长,或是通过收购资产和自身的估值差来实现EPS(每股收益)增长,但由于并购资产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导致商誉减值问题集中爆发,进而拖累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股价表现。近期A股市场上频发的商誉减值其实反映的是当初为收购标的支付价格过高而造成的损失。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收购都会产生商誉,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商誉而在于商誉付出是否合理,上市公司是否为收购付出了不合理的高价,也包括收购后是否能够有效的管理。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企业是认认真真地通过并购手段,或扩大市场份额、或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或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来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味否定商誉,等于一味否定并购,无异于因噎废食。





从另一个有趣的角度来看,我们A股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其实也经常慷慨的在支付商誉,如果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投资者购买市值大于净资产的股票,本质上也是在支付商誉。目前上证综指的平均市净率PB大概在1.4,深证成指的平均PB2.5,创业板的平均PB在3以上,以A股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为例,截止2018年6月29日,其总市值超过9000亿人民币,而截止2018年一季报的归母净资产为1000亿人民币,投资者买入贵州茅台股票,支付的价款中将近9成是在付“商誉”的钱。



当然贵州茅台这样的公司商誉,大家可能大都会觉得值得支付,那么目前许多绩差公司的股价也大多高于净资产,甚至数倍于净资产,投资者可能就需要担心自己付出的“商誉”未来是否会发生商誉减值了,而且这种商誉减值的亏损会记在投资者个人帐上。













风险提示: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观点和预测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