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批发是与医药零售相对应的医药流通行业的运营模式,指连接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和下游经销商、医院等终端的经营活动。医药批发按终端分类包括纯销、商业调拨以及快批三种方式,分别指将药品销售给医院、其他流通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医院地位最强势,占据约65%-75%的销售份额,而零售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全面推行,行业格局出现较大变化。一方面,“两票制”造成医药流通中间环节减少,医保控费、降低药品收入占比造成分销企业对医疗终端销售的下降,整体调拨业务的市场容量在缩小,在此背景下,大型医药批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横向扩充和产业链纵向延伸,在实现做大做强的同时短期内或面临资源整合、营运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物流+垫资”的业务本质并不具有较高的护城河,传统物流企业顺丰、京东等也通过收购药品经营企业、合作建设云仓等形式参与到配送业务的争夺中,整体竞争环境日趋激烈。

医药批发企业发债主体不多,既有国药、上药和九州通等全国范围的龙头企业,又有南京医药、瑞康、海王生物等区域龙头企业,主体信用级别跨度从AA到AAA,除纳通等个别企业外均为上市公司。整体而言,国药、上药和等国资背景企业信用资质较好,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较为合理,银行授信额度较充裕,融资渠道多样,财务弹性较大。对民企而言,去年以来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下游占款账期延长导致经营回款不畅,较为依赖外部融资,在目前信用事件频发的环境中容易受到较大冲击。但同时也应关注发行人回款的季节性特征,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状况普遍较差,为了维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需要加大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下半年依靠自身经营现金回流,偿债能力或有改善。以某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为例,从2012年到2017年,除2015年上下半年到期规模持平外,其他年份明显上半年债券到期规模较小:合计上半年到期金额26.87亿元,而合计下半年到期金额达60.74亿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药流通企业基于自身经营现金流回款季节性特征所做出的融资安排。另外发行人应收账款质量较高,通过保理公司或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仍可进一步融资。







(本文作者: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 滕懋平)

声明:本文中的信息及数据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中的观点、分析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立场。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实际投资结果,也不构成任何对投资人的投资建议和担保。本公司及雇员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文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获得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刊物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引用或转载。投资有风险,敬请谨慎选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