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收到某行的短信,“23年行业老兵回’公’再出发”。看到这些宣传的字样,不得不了解一下这些“回公”的老兵们。

 

公募VS私募

公募基金,就是面向大众的,平时我们购买的基金大部分属于公募基金,起投金额比较低;

而私募基金,面向的是特定的人群。这群人需要什么样的门槛呢?最新的私募门槛: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私募往往让我们普通人,望而却步。

公转私 or 私转公

公而优则私”,这是对在公募领域取得优秀的业绩后投身私募的基金经理的真实写照。

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公募一哥”——王亚伟。华夏大盘以2005年12月王亚伟入驻为起点,至2012年4月净值上涨12倍,最高上涨14倍。而2012年的5月份王亚伟转战私募。

近年来投资者耳熟能详的江晖、莫泰山、彭旭、刘青山、吕俊、孙建冬等公募明星们纷纷自立山头,成立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追求的是相对收益,私募基金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并不是每位公募明星都能成功实现这种风格转换。多数公募明星奔私后很难重现昔日的辉煌,统计显示,在公募派私募中,2016年七成出现亏损。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私募大佬”毅然回归公募。

鹏扬杨爱斌

2005年加盟华夏基金;

2011年奔私创业成立鹏扬投资;

2016年7月选择回归公募设立鹏扬基金;

2018年6月原华夏基金总经理,基金“教父”范勇宏履新鹏扬基金董事长。

目前鹏扬基金管理基金规模124.6亿元,基金数量18只,基金经理6人。我们拿成立时间超过半年的基金数据来看,业绩比较好的是债券基金。这是一家“很偏科”的基金,以固收投资起家。时间不长,我们更期待之后的发展。

 

凯石陈继武

南方基金基金经理;

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副总经理;

2009年1月,陈继武进军私募,成立上海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17年5月凯石基金成立,任凯石基金董事长。

 

凯石基金也成为继鹏扬基金后的第二家“私转公”公募基金公司,同时也成为首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私募系”公募。

文章开篇提到的,就是这家基金公司,终于也发了首只基金。

博道莫泰山

1998年到2005年在证监会任职七年,官至基金监管处处长;

2006年12月出任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

2008年2月出任公司总经理;

2010年9月离职;

2017年6月博道基金成立,莫泰山任博道基金董事长。

在莫泰山执掌交银施罗德基金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交银基金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规模和业绩双双大幅提升。他当年的离职被称作是公募基金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物、影响力最大的一次转会。这次回归公募,我们同样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的思考

“公奔私”or“私奔公”,影响的原因无非政策和利益问题;

更多的大佬回归公募,说明公募基金在制度、政策等方面确实诱人;

对于普通投资者无关痛痒,至于之后会听到以此为噱头的宣传,不要盲从;

不太建议买新发基金,时间成本太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