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暴雷平台近百家,然而进入7月网贷平台出现连环爆,短短半个月时间,已经有超过40家平台“爆雷”,恐慌气氛蔓延。

P2P平台暴雷的消息不断传出,尤其一些大平台的倒下,加剧了行业的恐慌气氛。

7月3日晚上9点,杭州知名P2P平台“牛板金”突然发布公告,称多期产品共计9800多万元资金逾期,平台停充值、赎回、投资等操作,只允许提现。

此番公告被外界解读为,又一大网贷平台暴雷。

7月14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公告称,对投之家平台涉嫌集资诈骗案立案侦查,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投之家为网贷之家兄弟公司,早期为P2P平台引流,后来转型P2P平台;2017年末引进新的大股东,即上市公司珈伟股份母公司阿拉山口市灏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网贷之家退出。

投资者众生相:卖房投资 欲哭无泪;买房钱打水漂

由于P2P平台的投资产品往往以高收益、高回报来吸引投资者,因此有不少投资人情愿把大笔的资金放入该平台吃利息,甚至是卖房投资也十分常见。

据记者在采访一些前往牛板金总部的投资者发现,该平台上的投资额都十分巨大。

一位从上海赶来的投资人说,他有20多万元在平台上,上周四赎回,按照T+3的规则,应该是3号到账,但一直没有,结果3号晚上就公告说逾期了。

温州人陈女士投入的资金有300多万,是把温州的房子卖了以后投的“牛板金”,本来是打算这个月在杭州摇号买房的,没想到出事情了。

德清人俞女士在现场一直哭,她有将近200万投在“牛板金”平台,也是准备用来买房的,今天早上朋友告诉她平台出事了,她立即赶到现场。

记者问了一圈,现场投资人多的几百万,少了几千块,大部分都是今年才投进去的。因为“牛板金” 声称由北京银行作为存银行,平台不触碰资金,他们觉得这样正规,有安全感。

事实上,真的很难想象有人会卖房投资网贷平台,但这也侧面证明P2P产品的收益之高,甚至都已经超过了房价上涨带来的回报。

面对行业恐慌,监管发声

7月16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发文,要求P2P网贷机构在行业风险高发期,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市对网贷限额等监管要求,做好风险防范;对于拟退出的网贷机构,做好稳妥退出工作。

7月13日,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也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拟主动清盘转型或退出的P2P平台,应建立退出领导小组,退出中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业务数据、退出计划执行情况和资金清退进度,并及时安抚投资人情绪。

之前我们也提醒过投资者,怎样选择靠谱的平台,今天很有必要再次强调,国家对这个行业是支持态度的,现在不良平台倒闭,留下优质平台,所以坚信这个行业会越来越规范,发展越来越好,只要投资人保持警惕性,多多了解,就能安心投资。需要注意以下5点。

第一类,线下理财业务需警惕

投资人应警惕有线下理财业务的平台,因P2P平台明确定位为信息中介平台,不得利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

第二类,秒标,收益过高,提供20%以上年化收益率的p2p公司,坚决远离

若平台的秒标或短期项目过多,有可能是利用新投资者的钱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尤其是现在处于备案关键时期,80%的平台都保持审慎严谨的态度,不会频繁发标。

收益高不安全的道理很简单,给投资者的收益率都20%甚至30%了,给融资企业的成本至少40-50%,请问哪个企业能接受这么高的融资成本呢?要么是银行不给续贷了,要么是企业经营周转出现严重问题,已经没有现金流,否则绝对不要这么高的融资成本。

第三类:单笔投资都在千万的p2p公司,坚决远离。

本身小微金融、p2p就是做的小额分散,靠区域分散、行业分散、金额分散来规避风险,如果单笔额度几千万,一旦有一单出现风险,会导致大量投资人的本金发生损失。

第四类:自融性p2p,坚决远离。

由于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线下小贷公司借钱成本又高,随着P2P的火爆,许多缺钱企业就起了成立P2P平台的念头,而这类自融P2P平台也是当前P2P行业内最大的风险来源之一。很多制造类企业、地产类企业、矿业企业,该类公司主要集中在2个毒瘤,一个是资金集中在单一项目,风险巨大;一个是自己给自己融资,风险控制和尽职调查很难做到第三方那么公正、客观。

第四类:团队人数少于100人甚至少于20人的,坚决远离。

很简单,互联网的确可以给平台提供大量的客户来源、申请、概念融资,但是你要知道,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而金融的核心又是风险控制,一个只有20人团队的p2p平台号称管理5个亿资产,还全是通过网络审核,这不是骗鬼呢吗?20人团队,去掉技术、去掉财务、去掉客服、去掉前台、去掉行政、去掉总经理、副总经理,还能剩几个人在踏踏实实做业务风控?没有线下团队的实地考察及风控,暂且不说如何识别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就是签约和催收这一环节,都能把这20个人玩死,如果客户在分散在全国,那么低于100人的团队,根本无法支持公司业务持续经营。

第五类,平台成立和运营的时间短,要警惕

大多数的跑路平台运营时间较短,部分平台甚至只成立1年-2年,且产品收益率远超10%的行业综合收益率,处于不合理水平。而成立时间较长,尤其是在某个细分资产领域深耕超过两三年以上的头部平台,对业务的风险点及处置方式的掌握相对成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