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自带高冷气质,充斥着数字、公式、模型,各路大神汇聚于此。越是神秘,越想一探究竟,财通基金推出“臻量化”专栏,为您呈现真实的量化世界和精华的投资指南。本期,就从最近很火的“指数增强”说起。






















买基金,到底是主动管理还是被动跟踪好?这个争论从基金诞生起就不曾消停。



比如说,巴老就不止一次表达过对指数基金的迷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2007年底,巴菲特和著名基金管理人Protg Partners打赌100万美元,十年为约,看谁的投资方法更胜一筹。巴菲特选择了近乎无手续费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Protg则选择了五只FOF,涵盖了200余个对冲基金。结果,这五只FOF仅在第一年开了个好头,此后九年的整体收益每年都落后于指数基金。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老宣告完胜。




来源:2018年《巴菲特致股东信》










然而美国的资本市场较为成熟,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有效性高,而A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者结构差异较大,从而孕育了特殊的投资环境,主动管理的优势得以体现



主动管理与被动跟踪孰高孰低呢?见仁见智。不过小编倒发现了个“二合一”的选项,既能分享指数上涨的收益,又能期望主动管理带来的超额收益——“指数增强”策略。










指数增强真的强吗?









不过分主动,也不完全被动,扭扭捏捏能成大事吗?



小编扒了扒全市场指数增强股票基金的数据,一探究竟。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共有85只(海通分类,各份额分开计算),存续规模逾500亿元,尤其是去年以来发展势头渐猛,新成立28只,创下小高峰。至于跟踪标的指数,主要是沪深300上证50深证100中证500等主流指数,也有一些小众的分布。














兵种繁多,战斗力如何?考察85只基金成立以来的业绩,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有69只,胜率超过八成(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8年6月末)。成立满一年的,更是取得了平均4.3%的年化超额收益——指数增强“真的强”。


(选取的时间段具有片面性,不能代表整体情况)



至于绝对收益,我们可以看到,各板块指数的长期平均年化收益在7%-9%多,明显跑赢了同期的社会通胀水平(一线城市房价不计入在内),与其他大类资产相比也具有相当吸引力。指数增强产品在指数的基础上如提升2%-4%的收益,提升幅度则大体抵消通胀影响,相当于实现了通胀调整后的8%左右的实际年化收益,所以无论对于相应风险偏好的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指数增强产品都是很好的资产配置工具










指数增强怎么增?









提到指数增强,不少客官就默认为是量化基金。其实不然,量化增强仅是指数增强策略中的一类,传统的主动投资也可用来实现指数增强。只不过量化投资在这个领域具备许多天然优势,逐渐成为主流。













优势一:定量准确,一拍即合








指数增强策略一般在合同中对基准指数、跟踪误差、投资成分股比例有明确的要求和数值限制,量化投资的定量特性正好与之吻合,具有先天优势。














优势二:充分分散,严控风险








指数增强策略的基准指数一般以宽基指数居多,因此在控制跟踪误差的前提下,持仓势必要分散化,相对基准指数的行业暴露、个股暴露、风格暴露都有一定的限制,组合持仓数量多了(上百只或者更多),加上各类限制条件,量化投资定量化、系统性、纪律性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优势三:海量信息,一网打尽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传统投资受限于人的精力,难以跟踪全市场,而量化投资却可以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轻松覆盖大量标的,高效分析海量信息,非常适合大量数据处理。













那么,如何通过量化手段实现增强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基本面、技术面分析找出市场中的“超额收益因子”,例如股票的成长性、价值、规模、盈利、波动、趋势、动量等,并为这些因子设定评级权重,然后给成百上千只股票评分,预测股票超额收益。最后,通过优化算法,综合考虑预期收益、跟踪误差、交易成本构建最优的投资组合,超额收益就从中而来。


                        



                    








所以,模型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的多寡,是量化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指数增强策略并非一定从指数成分股中选股,而是可以将视野拓宽至全市场。只要运用风险模型预测并控制跟踪误差(一般在8%以内),即满足“指数增强”的实质。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量化投资需关注策略模型失效风险。














素以特色著称的财通基金,在探索多元资产配置的路上不曾疲倦。近年来财通基金在量化领域重金纳贤,配备顶尖量化工具,期望打造业内领先的量化团队。团队专业背景覆盖金融工程、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学科,在量化模型研发、风险与绩效评估、指数工具开发、资产配置等领域具备丰富经验。

































这篇刷新了我对“指数增强”的认识,一直以为是噱头呢。
















现在认识也不晚~






































可是我记得去年指数增强基金业绩普遍不好,策略不稳定?
















不只是你一个人的疑惑,我们下回分解~





























布局良基











↓↓↓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