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间,一则有关央行窗口指导银行增配信用债的消息传遍金融市场。在刚刚(三周前)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进一步定向MLF的操作被外媒定义为“中国版QE”。



全球收水,中国放水



在6月欧洲央行决议之后,欧洲结束量化宽松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年末)。尽管并未给市场造成过度的冲击,但是许多交易员依然担忧市场的流动性如何得到补充——尤其在日本央行也宣布削减长债(10-25年期国债及25年期国债)的购买量之后。



不过这种担忧看起来似乎有些杞人忧天,因为中国已经快速了填充了这个缺口。周三央行宣布了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包括采取激励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帮助其扩大贷款,增加对企业和其他实体发行债券的投资。



对于信用债投资,央行窗口指导显示,对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要求必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



公开数据显示,6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金融机构借出了6630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底,中期借贷便利总额为44205亿元人民币,高于5月底的4017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中国AAA级和AA-级债券之间的差价在过去三个月里飙升,利差升至2016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暗示市场对近期激增的中国公司违约的担忧日益增加。






考虑到大量中资银行属于国资背景,因此通过银行购买垃圾债(信用债)实际上可以等同于变相的量化宽松政策(QE)。而那些不属于国有银行的各种商业银行,则使用央行流动资金进行资产购买。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中国央行重点模仿对象——ECB(欧洲央行)的操作轨迹。2011年ECB推出长期再融资行动(LTRO),并在2014年进一步加码至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在欧洲央行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中,明确规定:银行可以获得欧洲央行超低利息的贷款,前提是这些贷款要用来向以企业为主的私人部门放贷,不能用来买政府债券和用作住房抵押贷款



央行持续放水为哪般?



在全球主要央行均进入或即将进入紧缩周期的情况下,中国央行为何逆其道而为?答案不外乎一内一外两个压力点。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近期持续的债务违约和P2P雷爆已经让市场人心惶惶。面对债券市场紧缩,中国央行希望利用其中期借贷便利和各种其他央行贷款机制,以此作为管理银行体系中短期流动性工具。







而在外围市场上,毫无疑问是带来的巨大压力。特朗普近期出人意料的将升级,令高层大感意外的同时,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作出有效回应。考虑到后续可能还有更多的贸易冲突,提前做好准备,给予市场足够的预期和流动性,也是一种未雨绸缪。



高盛则预计,中国政府后续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增长稳定性。措施中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间利率以及最重要的宏观干预。



事实上,除了央行,银保监会也已经采取行动。该部门座谈会要求,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逐步降低对抵押担保和外部评估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费用负担。



对于市场的影响?



最为直观的显然是人民币的溃败。今年4月份还在6.2X的人民币已经贬值刷新一年新低至6.79一线。本轮人民币贬值的速度甚至高过了2015年的“二次汇改”。







而在股票市场上,A股最近数月也是持续下挫。无论是降准还是周三的利好,都未能给市场带来长期有效的支撑。显示出,投资者依然信心不足。



中信证券表示,汇率方面未来会继续呈现贬值压力。而如果政策未来走向沿着货币→监管→财政→信用的路径演变的话,则可能改善股市的偏好。



题外话:央行与财政部“撕逼”



在央行偷偷放大招的同时,我们也提醒留意近期针锋相对的央行与财政部。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近日撰文《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财政系统人士则发文《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回应称,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未来,这两个决定中国经济/金融市场走向最为关键的部门,究竟是否能够协力,不仅可以反映出更高层对于政策的统一度,也能实打实的决定风往“哪里吹”。



——————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汇众资讯网页移动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