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成电路芯片企业博通集成披露更新了招股书,反复研读这家拟IPO的集成电路芯片企业招股书,有一处反常疑点不由得让汪眼君好奇深扒了一番。

博通集成的目前产品应用类别主要包括5.8G产品、WIFI产品、蓝牙数传、通用无线等。2015 -2017年博通集成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44亿元、5.24亿元及5.65亿元,实现净利润0.94亿元、1.04亿元及0.87亿元。

招股书披露,公司前五大客户亦为公司经销商,2015年-2017年,博通集成来自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其销售总收入分别为90.15%、84.88%及82.16%。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与各大经销商合作情况良好。 由于各经销商均在业内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故能协助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更有效地拓展市场,因此博通集成向前五大客户销售所涉及的金额较大且集中度较高,从常理上看,符合行业特性。

其中第二大客户兼经销商,博芯科技(834152),是从2011年8月26日开始合作的。根据其2016年年报显示,博芯科技为一家专业的无线传输技术增值服务商,该公司将上游的无线通讯芯片根据下游行业客户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向行业客户提供技术设计、优化的解决方案。并主要通过向芯片设计公司直接采购来获得芯片,通过一定技术的生产,比如主要为芯片的烧录,模组的委外贴片,采取直销方式销售给终端客户。

据悉,博芯科技是目前博通集成唯一的全线代理商,可以代理博通集成电路的所有产品,也是博通集成认可的提供研发服务的核心代理商,博芯科技与博通集成电路共同参与芯片定义、芯片验证、参考方案设计,一起为客户服务。

因此,近三年来,博芯科技是博通集成的第二大客户,博通集成也是博芯科技的主要供应商。若以此为据点,两者之间购销的数据理应是一致的。但是对比双方的财务报告,这其中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据博通集成招股书显示,博通集成2015年向博芯科技销售了1.36亿元;2016年向博芯科技销售了1.55亿元。

据博芯科技2016年年报显示,2015年营业收入为7464万元,2016年营业收入为1.39亿元。而2016年,博芯科技从博通集成采购的金额为3497万。

若按照博通集成的口径(假设一),博芯科技2015年采购芯片产品1.36亿元,只卖出去7464万元;2016年采购了芯片产品1.55亿元,只卖出去1.39亿元。作为一家IC分销商来说,在此种情况下,或会出现亏损或者存货较为巨大等情况。而根据股转系统的披露,博芯科技2015年-2016年不仅没有亏损,反而实现净利润551.86万元及469.27万元,2017年亦录得纯利756.65万元。

若按照博芯科技在股转系统公布的已审数据(假设二),博芯科技2016年只是向博通集成采购了3497万元的货,而非上文提及的1.55亿元,那么,这中间便存在着12011万元的缺口。

而这个缺口的原因或许可以从下文寻到蛛丝马迹:2017年4月17日,中信证券与博通集成签订上市辅导协议,博通集成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是立信,律师事务所是上海锦天城。这时候,中介机构开始撰写博通集成上市材料,包括财务审计时,2016年度博芯科技的年报已于股转系统披露。故可以肯定的是,对于2016年度的数据,二者不可能再达成“共识”。时间到了2017年,博芯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99亿元,同比增长43.07%。不难想象,这中间或许有与博通集成“共识”的存在。

不过,博通集成招股书披露的2017年销售给博芯科技的金额为1.6亿元,而博芯科技2017年年报却显示,向博通集成采购金额为8680.84万元,尽管采购额同比增长了248%,但仍和博通集成招股书的销售口径存在差异。

此外,博芯科技2017年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报告期末存货亦较上年增长 267.37%, 同时,报告期末短期借款比上年增长 146.59%,主要是本年度新增银行借款 1350 万所致。

博芯科技2017年度报告期内,来着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其全年销售额的 61.78%,此五大客户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 75.18%,回款速度减缓,主要是智通交通受市场冲击较大,客户回款略有滞后。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博通集成的五大客户均是深圳本地企业,尤其是博芯科技的财务数据与博通集成披露的招股书存在巨大差异,已经引起了深圳市税务部门的高度关注。

市场人士指出,依靠虚增销售收入从而使得存货增加、流动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增长并且回款滞后,最后导致银行账额和现金不符,是很多“欺诈企业”稽查过程中发现的财务造假的一贯“套路”。

行业专家猜测,博通集成自身财务报表看上去很健康,但事实上,或不排除鉴于其为IC设计的轻资产公司,把虚增收入的压力转嫁到核心经销商手里,造成经销商的“虚胖”。

公开资料显示,即将强制退市的金亚科技便是凭借类似手段完成财务造假,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绿大地”、“万福生科”、“天丰节能”等多起IPO财务造假案件。此类案件财务造假的手法多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使发行人业绩符合IPO发行标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