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认为,主动基金由于具有比指数基金更高的管理费用成本,以及就整体而言在纪律性即克服情绪上较差,长期业绩来看,多数不能战胜指数。
所以想大概率表现好的方式,应该是以最低的成本去复制市场指数。
这也是约翰博格创立指数基金的原因。
如今博格建立的先锋集团拥有全球最大和费率最低的标普500指数基金。
在其中我做了一些调整:
1、这些股票指数不是全收益指数,没有计入股票分红收入,低估了指数收入。
我们采用方法是根据指数每期成分股,计算含分红的复权收益。
2、由于公募基金仓位上限是95%,指数基金通常维持95%的股票仓位,因此我们是按照95%仓位来计算指数组合。
3、对指数组合计入每年0.5%的管理费和0.1%的托管费,即指数基金的标准收益模式。
我们看到偏股混合基金仅仅明显跑输了中证1000这个指数,对其他指数没有明显优劣势。
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考虑到偏股混合基金每年1.5%的管理费和0.25%的托管费,相对于指数基金是明显更高的。
这则说明主动型基金就单纯操作而言,是略微战胜主要市场指数的,尤其是中证全指这个代表全市场的指数。
我特别关心中证全指这个指数。
因为它既代表了所有股票的加权平均收益,也代表了所有股票账户的加权平均收益。
因为每一股股票一定被某个投资者所持有,每一次股票交易只是改变了每个账户的持有股数和资金,但是没有改变全市场的股数。
这个指数对标的美国指数是Wilshire 5000这个全市场指数(这个指数并不是只有5000只股票组成,而是全市场)。
而国内沪深300代表大盘股,对标美国的标普500。
再从收入结构看。
如我们之前文章《从价值投资角度分解股票收益的来源》反复使用的方法,我们把这几个组合的股票收益拆解成企业ROE和估值变化。
即企业挣的钱和估值提升带来的收益,其中基金用公布的基金持仓股票代替。
我们会发现主动基金的收益主要来自企业盈利,而跟它收益接近的中证500指数收益主要来自估值提升。
这里我们在每个组合上都加回对应的管理和托管费率,只考虑纯组合。
公募主动基金喜欢买盈利好的公司。而市场指数,例如代表全市场的中证全指,是市值加权,喜欢大的公司。
通常大的公司未必盈利好,但是盈利好的公司通常比较大。
这里想提的一点是,类似中证1000这种过去十几年估值贡献是收益主体,盈利贡献较少的股票指数,甚至包括中证500,未来是否还能有过去这么高的回报,我想打个问号。
过去小盘股的估值提升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但是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中国的小盘股估值高于几乎所有主流成熟和新兴市场。
根据以上的数据,由此我思考国内主动基金相对市场指数的优势,与美国市场进行对比:
在美国,
全市场指数=全部账户加权平均收益=全部股票加权平均收益
而由于美国市场大部分是金融机构资金,所以全部账户加权平均收益就近似等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收益。
公募基金作为金融机构主体,可以认为公募基金加权平均收益就约等于全市场指数收益。
这时由于主动基金费率更高,所以指数基金长期能战胜多数主动基金。
所以在美国,强调跟踪住基准指数。
在中国,
公募基金目前只占全市场流通市值5%以内,与全市场指数之间没有很强的联系,因此不存在上述在美国的逻辑。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的因素,A股市场的一些大股票属于上市前体量就已经很大,因此上市时候市值非常大。
但是投资者是以公司未来前景,是否充分代表股东利益(部分超大型企业肩负比较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公用事业属性)来对估值进行修正,因此经历了长期估值的调整,所以市值大和机构认为好之间的关联性不是特别强。
公募主动基金长期选高盈利公司,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给好公司溢价,做的是“战而求胜”。
而在美国市场,资本市场历史很长,现在的大市值股票都是从小股票不断经营做大上来的。
比如现在市值最大的苹果,它的市值已经证明了它的质地,因此美国的全市场指数可以看做是“胜而求战”。
因此,我认为国内主动基金略战胜主要市场指数,具有其内在因素,且这个因素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立刻消亡,需要伴随资金结构的变化。
大胆去猜想,未来投资权益市场的比较好的工具选择,可能是两个路径:
1、选择投研团队强大,投研文化清晰,具有一致的价值观。因此产生持续输出优质业绩的好的主动基金,而这样的基金或基金公司可能比较稀有。
2、建立符合主动投资逻辑,但是具有纪律性和低成本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策略指数,与现在那些简单加个分红或估值指标的指数不同。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