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开始工作之前就一直追求一个目标:找一份感兴趣的工作。

说起这个,小妹挺深有感触。

大学毕业之后,小妹就进入了旅游行业。

说起为什么选择旅游行业,也和小妹我喜欢旅游有关。每年的寒暑假,必出趟远门。久而久之,就想着把兴趣发展成职业。

然而进入了旅游行业后,才发现我当初的想法过于天真。

喜欢旅游和从事旅游工作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自打进入旅游行业的第一天,仿佛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半夜都要被境外客户的电话吵醒。

时间长了,身体上的毛病全部显现出来了。



我也终于明白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想象中的都是美好的。自此以后找工作便没有再过度的强调“感兴趣,很喜欢”。

有这样一句话:“兴趣就像可乐,虽然一时会让你有愉悦感,但很快就腻了,无法天天喝。”

不得不说,有时候很多人真正感兴趣的,只是工作本身的光环。

想去当明星,只是觉得当明星能出名,又能赚大钱;想当设计师,只是觉得这份工作很酷炫、光鲜;想当自由撰稿人,只是觉得这份工作很自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它过分夸大了个人主观意愿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学告诉我们,职场规划的第一步是定位,要考虑的有三要素:


1、能力素质


2、兴趣爱好


3、内部环境


能力素质,就是你能做什么;兴趣爱好,就是你爱做什么;内部环境,就是你的性格如何。



也就是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除了兴趣爱好,你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性格。


哪怕你再喜欢篮球,你身高只有170cm,篮球运动员平均身高190cm,你再努力,失败的几率还是会很高。


哪怕销售这份工作赚钱再多,如果你是性格内向的人,一见到陌生人就想往后缩,那这份工作也不适合你。


兴趣并不是万能,你喜欢的,并不代表你适合做,更不代表你能做好。


孩童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做事三分钟热度,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吸引,所以做事往往缺乏定力。


而等到我们长大成年,有些人就会学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直至成为未来的职业方向。


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看抖音,你可能很快就被一个小哥哥或小姐姐撩动了心,让你获得了快乐的感觉,这就是感官刺激。


这种兴趣并不持久,你很快会被其他更好玩的吸引过去:本质说来,一个沉浸在感官兴趣层面的人,本质上和一只追逐蝴蝶的猫没有区别。



不论是出于爱好还是兴趣开始一件事情,这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开始之后,你是否能够经过无数次的打磨与锤炼,把这件事做到专业级别!



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到底厉害在哪里?

1、他们也会厌倦,只是比常人多了两样东西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只是那些能坚持的人,在目标与方向之外,比一般人多了两样东西,一是使命,二是责任。


其实,牛人做一件事久了之后也会和很多人一样感到厌倦,不过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常强于他人,因此即便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足够厉害了,在他们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他们视角现实,致力于解决问题


有些人的起步不高,但他们视角现实,不论做出什么选择,都愿意承担责任,并致力于解决问题。

职场中,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往往就看解决问题的难度及复杂程度。



一个很残忍的真相:很多人所谓的“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逃避工作中的无聊感。


不少人很难忍受这种无聊,于是想要逃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仿佛这样就永远不会乏味了。


然后,他们就会不断跳槽,希望下一份工作,是自己想要找的那种“喜欢的工作”。


其实,这样完全是掩盖了问题的本质,让人更加看不清楚方向。


因为,没有哪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哪怕再新鲜刺激、你再喜欢的工作,年复一年的重复,迟早会消磨掉你的所有热情。


光靠兴趣,是撑不起几十年的琐碎,因为兴趣开始的职业,也势必要靠待遇、成就感、价值感、个人坚持等多种因素撑下去。


如果你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那就集中精神,把现在所做的事情做好。



不是感兴趣了就会做好,而是做好了才会感兴趣,正如职场作家赵晓璃所言:“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优秀,除了选择之外,更是一种能力和习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