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国内基金投资者偏好--大类资产篇》介绍了在大类资产层面国内基金投资者的选择;在本篇中,我们将分析一下大家最感兴趣的偏股型基金内部,投资者的选择。
虽然偏股型基金整体规模并没有明显增长,但是在这个大类内部,却不乏被客户净申购的基金。经过我们的统计,在近1000只偏股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基金)中,约100只基金当前规模相较首发增长了20亿以上(剔除单一客户占比过高的基金),而分析其中规律,发现占比最多两类的是短期一年业绩达到极端好(例如市场前10),或者题材鲜明的基金。
我们进一步在每一年里,将存续主动权益类基金(剔除当年新发基金,包含清盘基金,剔除指数基金)按照当年同类内业绩排名分为10组,看看基金净申购和排名有什么关系。
分布:当年净申购 VS 1年期排名
数据来源:Wind
这个表里纵向表头是当年业绩排名的百分比区间,横向是年份,内容是这个区间内所有基金平均的净申购份额。从中可以看到以下一些规律:
1、多数年份里,权益类基金整体是净赎回的
2、多数年份里,只有业绩前10%或前20%的基金有净申购,后面基金都是赎回,头部效应明显
3、2007年几乎所有业绩区间的基金都有净申购,无愧为超级大牛市
4、2016-2017两年,基金头部效应有扩散趋势,尽管仍是最头部基金申购最多,但是业绩次优的基金也有些许申购
我对以上第四点特别感兴趣,开始以为自己是不是算错了,但检查数据后,发现并无明显错误。仔细思考原因,有可能是2016年以来由于货币与信贷压缩,金融周期开始拐头,在资金抽水的情况下,优质的蓝筹上市公司表现突出,而数量上占多数的裸泳的中小公司被资金抛弃,导致股民亏钱多,基民亏钱少,即当时一篇热文所说,炒股不如买基,导致资金开始从股民慢慢涌向部分基金。
为此,我把主要市场指数和基金整体的历年收益进行了整理对比:
数据来源:Wind,偏股基金指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为了更清楚的描绘基金与指数的排序,我按照上表中的收益排序重新整理了下,如下:
数据来源:Wind,偏股基金指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2005、2006、2008、2011、2012、2016、2017,这几年都是基金相对多数指数表现比较好的年份。而其中2006、2016、2017三年,是有基金申购头部效应扩散的现象的。剩余2008、2011年可能是因为基金虽然表现相对指数较好,但由于市场绝对跌幅较大,所以无法获得申购。2005年虽然基金取得正收益明显领先都是负收益的指数,但是或许是那时基金的普及率较低,并不能获得投资者认可。而2012年为什么没有申购头部效应的扩散,目前不知道怎么解释。
总之,2016、2017两年基金申购的头部效应出现了一定扩散,仅能猜想可能是因为,基金相对市场指数和多数股票而言表现较好,且市场绝对收益看没有大幅下跌。但由于样本并不是很充分,因此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也很难以确信。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既然投资者申购基金与基金当年业绩有明显相关性,那么到底,投资的申购行为是看基金短期业绩,还是长期业绩?为此,我们分别计算基金当年净申购和过去1、2、3年业绩的相关性如下:
偏股基金净申购与过去业绩排名相关性
数据来源:Wind
我们可以看出,权益基金申购与过去1、2、3年业绩均有一定正相关性,但是差异不大,似乎与1年业绩相关性略微高一点。但是考虑到过去1、2、3年业绩排名本身是相关的,因为过去3年业绩包含了过去1年业绩的部分,有可能3年业绩好的基金是因为近一年好提升上来的。因此,我们分别计算T年基金申购与T年、T-1年、T-2年业绩排名的相关性如下:
数据来源:Wind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基金净申购基本只与当年业绩有正相关性,而与前两年业绩没有明显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基金投资者申购权益基金仅与当年业绩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反映了投资者购买基金仍然呈现出收益驱动投资的强投机性,这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基金份额跟随市场涨跌变化的背后原因类似。
总结:
1、主动偏股型基金长期规模没有上涨,甚至在收缩
2、主动偏股型基金长期看仅当年排名前10%的基金获得净申购,头部效应明显
3、主动偏股型基金申购仅与当年业绩相关,而与历史业绩相关很弱,反映了投资者高度投机性
内容来源weixin:投资理念讨论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