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的楼市,好像和年初相比热度褪去了一些。

不过也不奇怪,今年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的力度可谓是空前的。

自住建部约谈12城以来,仅5月份就有40城发50新政,上半年调控已超160余次,楼市调控频密程度创下记录。

但是伴随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深入,规模化成为撇不开的情结,房企在业绩竞赛中加速奔跑,与此同时,房企土地储备规模与结构对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拿地金额来看,碧桂园、万科、保利继续占据排行榜冠军、亚军、季军位置。2018年1-7月,碧桂园以1079亿元拿地金额继续位居榜首,万科以942亿元稳居第二位,保利以737亿元稳居第三位,三家房企的拿地金额均超500亿。TOP10企业1-7月拿地总金额达5719亿元,占TOP50企业的44.2%,较1-6月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龙头房企在土地市场的优势凸显,领先地位继续保持。

碧桂园7月在土地市场继续发力,延续上半年拿地榜榜首姿态,其中7月13日,碧桂园以36.35亿元夺得上海金山区金山新城JSC1-0701单元02-06地块,楼板价14725元/平方米;万科7月聚焦公开市场,仅一周就以89.77亿元接连竞得7宗地块,其中两宗位于嘉兴。

说起拿地金额最高的碧桂园,小妹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碧桂园的问题。

就在前天,碧桂园港股盘前跌近4%,目前股价股价跌幅扩大至近7.5%,跌至12.14港元。同时,碧桂园2025年到期的美元债创三周来最大跌幅。



逾一个月发生的多起坍塌事故,将去年销售业绩跃居行业第一的房企老大碧桂园(02007.HK)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高周转、抢工期、自监理,碧桂园的潜规则逐一暴露,也创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奇观,在碧桂园的工地上,监理和施工方往往都是碧桂园自己的员工。

以98房改为起点,中国房地产发展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房地产圈贡献了很多茶余饭后的八卦,也发明了很多让象牙塔内学者惊掉下巴的玩法,其中之一就是高周转,而将高周转玩得炉火纯青的是碧桂园。

碧桂园极度推崇沃尔玛标准化模式,几乎所有高管人手一本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富甲美国》。高周转通俗点讲就是把快销品的商业模式迁移到不动产房子上,这个壮举多么富有想象力!为此碧桂园发明了一套数字管理系统,比如“456”、“678”等等,这些就是解锁碧桂园高周转的密码。


在项目进度管理方面,碧桂园要求所有三四五线城市新获取项目原则上均按照“456”,即4个月开盘、5.5个月资金回正、6个月资金再周转;一二线城市新获取项目均需按“678”要求执行,即6个月开盘、7个月资金回正、8个月资金再周转。


房地产本质上就是金融,拿地、开发、销售等环节无不与资金息息相关,开发商负债经营,现金流是关键,只有高周转提高现金使用效率才能在降低成本,避免现金流风险的同时,做大规模。


很多人说是因为高周转背后的资金流出现了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房地产的高杆杆过不了资金短缺的日子,但从具体的执行者来说,高周转背后的高强度超过了很多人的极限,没有人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完成一场马拉松,碧桂园的管理问题再被提起。

每天早晨,杨国强、莫斌可以通过手机系统看见前一天碧桂园产生的所有数据,如各地投资、售房、收款情况等等,700多名地方项目总经理乃至垂直条线人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知道自己与考核指标还差多远。


“红绿灯”管理系统中,碧桂园4000多种业务都实现了流程管理,每一个业务的进度都被设计了红绿灯的预警时间。当出现3个红灯,业务相关人员会被职能中心负责人约谈,一旦出现4个红灯,等待你的是总裁莫斌的约谈。”我们每天早上的习惯就是摸手机,看看业务进度变色了没有,有变色了的就赶紧抓紧。”这是碧桂园工作的日常,节点管理正变得越来越严苛,这保证了高执行力。



7月16日,网上流传碧桂园漳州御江府项目集体“喝鸡血”召开誓师大会。现场流出的图片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15天冲刺4000万,全力以赴,使命必达。



碧桂园的存货周转率远远高于恒大,万科和保利,同时也高于国内上市TOP100企业0.35的比率。对于房地产这种高负债行业来说,“快”是不言而喻的优势,碧桂园的现金流连续二年为正,远高于行业内平均水平,回笼资金迅速。

为定位三四线甚至更基层的城市,市场容量小,碧桂园的策略是低价拿地,然后宣称提供一个“五星级的家”,然后当地购买力被迅速扫光,然后房价就有了新高度。



想起杨国强在3月份的业绩会上说:“在中国前十大地产公司中,碧桂园房子价格最低,他很开心,他要造又好又便宜的房子。”

碧桂园真的是建造了“又便宜又好”的房子呢!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欢迎关注贪吃猪财经 -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