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去看了一场电影,黄渤的《一出好戏》



买票之前看影评就知道一般,但是因为喜欢黄渤这个演员,所以还是去看了。



我觉得可能是导演处女作吧,黄渤对节奏的处理比较单一,整个电影给人的感受就有点像我们中学时期集体朗读课文的感觉,缺乏抑扬顿挫。



其实剧本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在节奏上再有些变化,比如:落到荒岛的交代再快一点,烧船部分再渲染高潮一点,可能就是一部优秀电影了。



当然,今天不是来写影评的,我想说的是,影片开头才十几分钟,影院里就有个别人离场,并且再也没回来过。



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沉没成本”,联想起这几天看到的流动性相关的文章,今天就来和大家讨论讨论关于如何避免“沉没成本”的话题





沉没成本如何影响我们



沉没成本的定义,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赘述,它一般会引导我们走入两种误区:



1、害怕走向没有效益的产出,而不敢继续投入;


2、对已投入的成本过于眷恋,而舍不得放弃。



好难啊!又怕投入,又舍不得放弃。



它让我们不容易做出决定,因为怕被现实结果打脸。



比如,我们看《一出好戏》,在开头十几分钟拖沓地交代故事起始的时候,起身走人,是不想让时间成本在一部不好看的电影上继续沉没,但离开之后,又确实错过了很多精彩场面。



实际上我们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本不应该考虑到之前做过什么,像北大经济学者薛兆丰教授就讲过“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但同样,我们中国人有一句非常可怕的俗话,叫“来都来了……



在面对“沉没成本”的时候,我们往往知易行难,如果付出的成本注定要“沉没”,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避免沉没的那部分。




什么是沉没的那部分成本



从形态上看,沉没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比如,一家烘焙店,房租、烤箱设备这些就算是固定成本,而面粉、黄油这些原材料就属于变动成本。



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没,毕竟一家烘焙店做不下去,面粉还可以拿回家做包子、饺子。



如果烤箱设备这些能转让出去,那这部分原本要沉没的成本也不再沉没。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动性”,这么看来,流动性是沉没成本的天敌啊。



这里插一句,之前大掌柜分享过一个买房选址的方法,说的也是流动性的重要性:



如果这个地段的房子,拿来出租,能在一周之内很快速地租出去,这个房子就值得买。






如何尽量避免“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



职业足球联赛有一个政策很好,就是可以租借球员。



当引进一位球员的成本过高,而你又担心这个球员状态的时候,就可以先用租借的方式,租过来先用用,如果用得好,买下来继续用,用的不好,还回去。



这样就避免了花了大价钱买来某个球星,而又表现不好时,球队却总舍不得替换掉他。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降低“沉没成本”的例子,现在大行其道的共享经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降低了“沉没成本”。



金钱这个东西,很喜欢流动性,流动性越好的地方,它越喜欢去。



所以,有钱人为什么越来越有钱,因为他们不喜欢把钱攥在手里,他们喜欢让钱保持流动,而那些喜欢把钱牢牢攥在手里的人,往往都不容易富起来。



换个角度说,别人的成本都在赚钱,而你的成本,大多都沉没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的钱也是流动的啊,我经常拿来买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服,参加好玩的party,我并没有把钱死死攥在手里啊,为什么我富不起来?



没错,你的钱没攥在手里,但大部分都花在了沉没成本上:吃好吃的食物可能让你身体变得强壮,好看的衣服可能让你变得更漂亮,好玩的party可能让你认识更多的人脉。



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好吃的食物只会让你变胖,衣服穿过几次会被你收进衣柜,party也只是空虚寂寞冷的一种发泄,它们并没有任何流动性。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只有一种成本,无论如何都不会“沉没”,那就是:学习。



因为知识可以转化为谈资,可以增加见识,可以应用到生活、工作各个地方去,永远都不会消亡。



所以,上次买来一直放在书柜的那本蒙尘的书,是该找个时间翻翻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