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聚焦








1







国务院调查组目前正在对长春长生公司生产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涉嫌违法违规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将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人员从严惩处,同时对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失职、失责、失察、不作为严肃追究责任。












2







证监会修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开符合规定的外国人开立A股证券账户的权限。一是在原有规定的中国公民、中国法人、中国合伙企业等投资者范围基础上,增加“符合规定的外国人”作为投资者类别之一;二是将可以成为股权激励对象的境内上市公司外籍员工范围,从在境内工作的外籍员工,扩大到所有外籍员工。












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任组长,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及澳门特首崔世安均担任小组成员,这是首次有港澳特首被纳入中央决策组织。韩正强调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4







据每经,中基协新要求:限制私募申请变更登记次数。基金业协会就私募基金管理人重大事项变更登记作出了新的要求,机构应审慎提交含法律意见书的重大事项变更,首次提交后6个月内仍未办理通过或退回补正次数超过5次,机构将无法进行新产品备案。私募人士指出,协会这一新的要求势必会打击市场上的一些私募壳转让行为。










5







证券日报:截至8月14日,有215只权益类基金的持股仓位已经提升至95%,以满仓状态应对当前的市场行情,“抄底”味道十足。其中不乏老牌基金公司旗下明星产品的身影,这些基金产品的投资风格大多以价值投资为主,更看重中长期的投资回报。











世界风云








1









土耳其资本市场监管方将本币里拉的市场杠杆比率设定在1:1,其有效性将持续至9月3日。此外,卡塔尔承诺对土耳其投资150亿美元。












2









据外媒,阿根廷央行还将在外汇市场进行5亿美元的出售操作,此前,已在外汇市场进行高达8亿美元的美元出售。










3






美联储布拉德:预计土耳其危机不会对市场形成大规模的影响。















4






印尼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5.50%,市场预期按兵不动。印尼央行称,未来的利率行动取决于具体经济数据;将把稳定印尼盾汇率作为首要任务。









大行研报








1





 招商证券:本轮人民币汇率波动有哪些不一样
 




2018年6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一轮比较快速的走弱,并且与股票市场的调整相互影响和相互加强,有观点将本轮汇率波动与3年前的811汇改相提并论。我们通过观察3年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发现,本轮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呈现以下5个新特点:



1、人民币汇率强弱互见,整体呈现双向波动的态势;2、本轮人民币汇率走低的速度快,一定程度上体现汇率弹性的提升;3、人民币有效汇率有升有降;4、2018年7月3日之前,离岸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并未明显领先和超越在岸,显示离岸做空的头寸准备不足;5、央行退出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汇率波动更多由市场因素决定。



透过汇率波动的表象,我们认为造成本轮人民币汇率波动背后的三个关键因素也与2015年至2016年有所不同:首先,央行的汇率政策意图旨在充分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一定程度容忍汇率的波动,但也并非不关切人民币汇率走势。其次,篮子货币汇率走势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显著,不过,市场对于美元指数未来的强弱开始出现分歧,预期有所分化。第三,外汇市场供求对汇率影响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外汇需求得到一定释放,外汇供给渠道得到拓宽。证券项下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较快,必然提升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升也可能升的急,贬也可能贬的快,这是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本轮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多个原因中与2015年和16年最大的不同之处。








2





 海通证券姜超:哪里在涨价,压力有多大?






7月通胀略升,哪些品种涨价?7月通胀同比回升到2%以上,其中7月食品价格同比微升至0.5%,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升至2.4%。通胀上行主要来自猪价、燃料涨价和旅游消费。此外,虽然PPI同比整体回落,但生活资料持续回升。这再度引发了物价上涨的担忧。



通胀上行的担忧。第一个担忧是贸易摩擦影响大豆价格。关税加征一定程度上的确会抬高大豆价格,但由于贸易商提前备货,目前国内大豆和豆粕库存分别升至660万吨和120万吨的历史高位,因此,国内大豆价格暂时还未大幅上涨。我们测算大豆价格如果涨5%,对应豆油和豆粕价格上涨2.4%和4.1%,对通胀相关分项的拉动则更有限。第二个担忧在猪价。7月猪价反弹与年内的小周期趋势吻合,反映了季节性,而当前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出栏量也有回落趋势。综合来看,猪肉价格更多还是受到猪周期的影响,猪瘟和贸易摩擦对猪价的刺激有限。短期内猪价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对通胀的拖累逐步减轻。第三个担忧是夏粮减产和国际粮价上升。夏粮减产主因在于收储制度的调整和天气因素,国际粮价则是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预期下降,近期价格反弹。但这两点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都不大: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仅23%,并且粮食库存较高,而国内粗粮产量占消费量比重接近90%,国际粮价的传导比较微弱。第四个担忧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油价的压力主要来自国际油价的上涨,今年二季度以来国际油价上涨较快,二季度油价同比高达50-60%,但随着去年油价基数逐渐抬升,如果仍要保持同比50%的增幅,年内国际油价需要达到85-90美元/桶,近期国际油价略有回落,油价上升的压力将有所缓解。但也要注意到,人民币近期明显贬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油等国际市场定价商品的国内价格。钢铁的压力来自限产措施带来的供给收缩。唐山在7月20日至8月31日开展污染减排攻坚行动,随着限产实施,唐山高炉开工率从限产前的74%左右下降到当前的53%,全国高炉开工率从71%降至66%,供给收缩将继续支撑钢价。



总需求乏力,涨价空间有限。价格根本上是取决于供需两方面。从总体角度来看,7月社融增速已从去年底的12.5%降至10.3%,融资大幅下滑预示着经济增速的放缓。6、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较5月的6.8%明显下降,经济下行拐点出现。从微观角度来看,通胀的回升需要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但过去两年居民快速加杠杆,透支未来消费能力,尤其是17年以来房价增速放缓,而居民还贷压力沉重,“财富效应”逐渐让位于“挤出效应”。今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进一步侵蚀了消费能力。对上游来说,需求不强会限制价格上涨的空间。今年以来发电量整体平稳而发电耗煤增速较17年所下降,6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煤价再次回落。对中游来说,涨价能否传导到下游取决于下游的需求。7月PPI中的生活资料分项同比回升,主要是来自衣着分项和耐用消费品,反映了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带动。但生活资料的涨幅远低于生产资料,整体需求偏弱,价格传导不畅。对终端消费来说,出现一轮大的通胀通常与货币大幅放松有关。历史上几次CPI同比高于3%出现之前,M2的增速都达到了15%以上。食品价格与M2也存在这样的关系。今年M2增速企稳,7月小幅反弹,但也只有8.5%,因此粮价、猪价出现暴涨的可能性不大。服务消费价格受需求影响更大,当前地产调控严格,二手房价增速较17年同期放缓,服务消费价格的上涨也将受制于财富效应的减退。



总结而言,上游供给约束、叠加汇率贬值,以及近期猪价反弹,会导致部分商品价格有一定的上升,但是价格上行空间相对有限。年内通胀水平较去年的低位会有提升,但总体通胀压力不大!








3





 国金证券李立峰:2018年“中西部基建”将如何发力

 



一、基建投资下滑拉低国内投资增速,拖累经济增长。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单季度GDP增速由6.9%下滑至6.7%。从内部因素来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是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其中基建投资大幅下滑是影响国内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基建投资增速由2017年初的27.3%持续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7.3%,创近5年来的新低。基建投资断崖式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严控地方债务增量、非标融资受限、整顿规范PPP项目导致基建资金来源不足,这对基建投资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共识。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外部需求或继续承压,短期内稳定经济,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国内投资拉动。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时隔三年首提“扩大内需”,7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都表示“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三、今年基建资金来源中,边际变化最大的或在于地方专项债,下半年专项债净融资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财政部近期表示:“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不受季节均衡要求限制,各地至9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发行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0%,剩余发行额度应当主要放在10月发行。”今年上半年,地方专项债务余额62093亿元,距2018年设定的86185亿元的限额仍有一定的差距。预计下半年专项债净融资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2017年净融资规模6223亿),这将为后续基建发力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



四、基建发力,重点在于补短板,中西部地区基建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尽管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短板。1)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相对不足;2)从城乡来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3)从领域来看,电力、通信、地下管网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今年中西部地区的专项债限额增长幅度较大,此外西部地区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明显低于去年水平,这表明下半年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有望加速推进。



五、从多个省份的重点项目投资领域来看,中西部基建发力的重点领域还是集中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1)2018年西藏重点公路建设项目33个, 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86亿元。铁路重点项目2个,年度计划投资为42亿元;2)贵州重点项目投资9062亿元,同比增长6.6%,主要投向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领域,占比分别为35.5%和18.7%;3)青海省重点项目投资金额为1800亿元,其中资金主要投向了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占比分别达26.8%和20.0%;4)2018年甘肃省重点项目投资金额为1240亿元,其中资金也主要投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占比高达53.4%。



六、投资建议:随着基建发力,基建产业链业绩有望获得需求支撑,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会大幅拉动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建议关注确定性较高的中西部基建相关行业龙头公司,布局四条主线:(1)建材:天山股份青松建化祁连山西部建设宁夏建材上峰水泥海螺水泥等;(2)钢铁:西宁特钢八一钢铁包钢股份酒钢宏兴等;(3)建筑:西藏天路北新路桥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4)铁路设备:中国中车晋西车轴等。








4





广发证券郭磊:下一阶段线索是出口触顶、基建触底





第一,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增速边际贡献极大,但出口行业高景气度基本被汽车的下行抵消。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和地产上升,但不抵基建继续惯性下滑。



第三,消费:家电、通讯器材、化妆品形成明显的6月上冲(“618大促”)、7月下落的节奏,整体偏弱但实际上环比没有继续变化。



第四,房地产:数据依旧比较亮眼,购地、开工、投资、销售全线上升。



第五,简言之,目前是出口和房地产支撑经济,汽车和基建形成下拉,未来则可能是出口触顶、基建触底,基建去对冲出口。



第六,由于负债端和融资端约束,基建弹性已不抵出口弹性。估计下半年压力温和上升;明年上半年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个就是我们前期所说的经济的“两轮放缓”。



第七,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处修复初段,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边际变化。





参差多态









减税还是增加基建投资?未来政策走向的关键何在?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何帆、朱鹤、李昕达





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对经济形势由“稳中向好”表述为“稳中有变”,一字之差表现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局势。通报中连续六个“稳”字体现出中央对稳增长的重视,底线思维再次显现。政策方面,会议明确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则是在“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由“稳健中性”变为“稳健”。对此,主流的市场观点认为当前的政策仍然是结构性调整,谈不上政策转向,不会看到大规模刺激和放水。


我们认为,判断未来政策走向的关键不在于货币政策,而是财政政策的积极模式。简单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通过减税降低财政收入,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复苏。二是通过增加基建投资,直接增加短期总需求。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是聚焦于大范围、实质性的减税,企业得以借此机会修复资产负债表,对“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有显著意义。如果积极财政的方向是聚焦于在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那么短期内有助于“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但这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同时还会面临基建投资效率较低等诸多考验。虽然这两种不同积极财政政策都意味着政府财政赤字增加(盈余减少),但不同的政策逻辑有不同的影响路径。


减税政策主要是对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地方行政费用的降低或减免,体现为税率或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国家税局总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税收增速为15.3%,高于10%的GDP名义增速,更高于8.7%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体验感不降反升,减税空间不可谓不大。假设税收增速下降到和名义GDP增速同等的水平,则2018年上半年税收增量将减少3751亿,约为2018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0%。增值税和各类杂费支出的减少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经营利润和自有资金,短期可以显著改善企业现金流,中期可以有效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长期可以增强企业的经营和投资信心,对稳定预期有重要意义。当下关于居民消费降级还是升级的争论不绝于耳,但究其本源,只有降低个税才会对居民消费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增加基建投资可以直接带动投资和总需求,但要考虑到基建投资的潜在空间和必要条件。客观来看,目前基建投资尚有一定空间,且与部分政策导向有高度重合。


一方面,部分潜力大、风险低的一二线城市基建仍然存在空间。从基建投资率看,人口流入和经济增长确保了传统行业的基建需求。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博士的分析,相对于人口流入,大城市基建投资率偏低,小城市基建投资率偏高;相对于经济增长,大城市基建投资率偏低,部分三、四线和其他类型城市基建投资率偏高。综合考虑人口流入、经济增长和债务风险因素,发现深圳、重庆、长沙等一、二线城市,以及15个三线、四线和其他城市属于高潜力、低风险类别,具备基建投资潜力。


另一方面,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政策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需求。2017年,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增速整体下滑至15%的情况下,农村公路建设增速超过30%,带动全国公路建设增长。从时间进程看,交通部表示将继续支持贫困地区约1.2万公里路程的改造建设,2020 年要实现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540万公里。此外,基建行业的投资增长出现分化,这与当前政策的环保导向密切相关。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逐渐成为新的主导,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占比已达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较为稳定,近两年增速反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占比和增速均下滑。因此,虽然当前基建投资整体增速下滑较快,但未来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结构性差异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减税和增加基建投资都能达到实施积极财政的目的,但减税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降低税率和费用减免来实现,从逻辑上来看并不需要货币政策配合。当然,如果货币政策偏紧,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或许会抵消部分减税效果。相比而言,基建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则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在货币政策偏紧的情况下,增加基建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要么基建投资规模受到严重限制,要么会造成显著的挤出效应,从而陷入李嘉图等价的尴尬境地。


假如政府要采取以基建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没有可能同时保持偏紧的货币政策呢?我们认为,这种政策搭配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先看历史。从过去几次以增加基建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情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保持了相同的取向。2008年第一次基建宽松时期,国务院表示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了预算投资,铁道部具体计划出台,同时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第二次基建宽松时期,财政部明确提出保障房和地方交通建设的投资方向并下达预算资金,并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同时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16年第三次基建宽松时期,全国人大表示要强化促进PPP模式,发改委要求加大交通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保障。在此之前,央行于2015年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再看最新动向。当前,央行对去杠杆和控货币的表态依然十分坚定,但部分政策已经有转向的迹象。2018年6月,央行宣布将不低于AA级的小微、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以及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这被市场解读为缓解当下因去杠杆、紧信用而不断高企的信用利差。债券市场亦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融资成本下行。2018年7月最后一周,城投债发行规模为97.2亿元,各期限不同等级城投债收益率均下行,其中AA+和AA级债券收益率平均分别下滑15.52BP和28.19BP。这种政策的边际变化是否是政策转向的起点还有待观察,但只要央行依然坚定推进金融去杠杆,现在的金融环境显然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扩张。


因此,选择以基建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势必会遇到一种两难选择。假如扩大基建投资却没有相应的信贷支持,则基建投资的效果有限,假如扩大基建投资的同时放宽信贷支持,有可能引发再一次的资产价格上涨,且动摇去杠杆的政策目标。


相较而言,以大范围、实质性的减税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显然是上策,但这涉及到财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需要解决减税之后财政权力的再分配问题,短期的困难和阻力都不容小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