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有媒体报道莱盛隆东北经销商千里维权,说该公司生产的无人机频繁“炸机”,现场还有拉起了横幅: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事隔仅1个月,莱盛隆就宣布停止经营。从表面上看,产品质量不过关,经营不善,停产,倒闭是很正常的商业逻辑。没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要知道每年都有许多这样的企业倒闭。

但是,莱盛隆的这一事件却在新三板圈刷了屏,同业者纷纷感慨,经济转型,民营企业举步维艰,就连一个做无人机的高科技创新企业都要倒闭了,其他传统企业呢?并纷纷表示,南方的制造类企业倒闭了很多,只是媒体没有报道出来。莱盛隆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新三板报试图复盘莱盛隆(835826)放弃经营始末。

其时,早在去年,知名财经人士叶檀曾经说过,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现在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身死关头的大转型,熬解决不了问题。一无技术二无管理三无品牌的中低端企业将被淘汰。

而莱盛隆并不是叶檀所说的中低端企业,这家公司先是做智能手机配件以及与智能手机配件配套使用的智能电子产品等的研发制造和销售,2016年后专型开发把植保无人机,与大疆无人机竞争,并且还拥有自己的大型工业园。

表面上看,2017年公司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员工500多名。虽然不是很高,对于新三板的企业来说,也不算太差。虽然无人机拉横幅事件对企业品牌影响较大,其时2017年收入组成中无人机服务的占比不到1%,就算100%的退款也不会导致企业停止运营,况且还没有退款。

不过,新三板报分析,导致莱盛隆停止运行的表象是现金流管理问题,本质问题是企业盲目转型。

通过财务信息可以发现,2016年现金流量净额为-2688万元,2017年为-305万元。这明公司主要通过银行借款维持经营,2017年短期借款达到3647万元,同比上升40.65%。银行信贷政策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另一方面,莱盛隆加长的部分客户的收款账期,而预付款又增加了1000多万,同时加了大固定资产的投入。在这种入不敷出的状态下,还增加投入,这难道是企业经营者过于乐观的表现吗?

从媒体报道的时间表推测,“无人机去年下订单,今年4月份没有交付使用,”“炸机拉横幅”的爆料来看,莱盛隆在无人机制造技术水平上显然存在问题。但是无人机业务是预先费用的业务,那么企业至少可以保证此项业务的正常运转吧!同时公司还表示要全面收缩手机配件业务,全力转型无人机业务,似乎更有精力运营无人机业务了呀,那又为什么没有按时交货呢?

据此推测,莱盛隆实际控制人可能早已知道他们的无人机存在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而手机配件的库存增加,意味着去库存压力山大,转型中的风险可能即将爆发。在这种情况下现金流就显得特别重要。2018年4月份,实际控制人之一的股东罗文星质押了300万股;5月董秘换人。

再据此推测,莱盛隆2017年的净利润1000多万,其时是账面净利润,企业实际并没有盈利。而且,公司资产负债率已经上升到63.15%。流动比率仅为1.51X。已经说明偿付债务的能力在下降了。因此,从现金流管理上看,企业已经面临持续经营风险。

如果传统的配件业务可以维持,新的无人机业务可以正常的发展,那么还不至于停止经营。但是现实狠残酷,企业实际控制人可能已经决定孤注一掷了。

从公开信息来看,2017年以来,莱盛隆几乎没有正常经营,拖欠全厂员工2018年5月份部分及6、7、8月份工资,说明从5月份现金流就已经断了,质押来的资金也没能缓解企业现金流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再上推两个月,这正是银行信贷收紧的时候。4月1日起,银监会、保监会合并,共同监管,银行贷款利息将上调,个别个人专项贷款将闭关。而且莱盛隆并不在东莞2018“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名单之中,也就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目前没有一家媒体采访到当事人,但是可以推测,导致莱盛隆现金流断流的很可能是银行限贷、抽款造成,至少是引发莱盛隆放弃经营的导火索。再加上拉横幅事件,直接导致无人机业务难以为继,转型失败在所难免。在艰难的维持到8月份之后,公司宣布放弃经营。

从另一方面看,新三板报认为,莱盛隆自2016年挂牌新三板以来并未融到过任何一笔资金,长期依靠银行短期借款维持公司的运营,这说明公司领导在资本运作方存在问题。有资本圈人士评论此事时说,公司遇到问题时不是只有放弃经营一种方法,实际控制人可以选择先变卖资产,或寻找并购重组的机会,或寻求政府帮助,实在不行还能将新三板的壳资源变现,最最后再选择放弃经营。

就在莱盛隆艰难求生的时候,其所在地东莞政府宣布,2017年创新成绩单,高新企数量一年翻一番。在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48次提到创新。

所以,经济转型之痛必是优胜劣汰,这就是经济规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