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很多次来咨询我“这个保险怎么样”的咨客。其中一些是准备配置,看了下代理人给做的计划是“十全十美”方案,既可以存钱又有保障,我也觉得挺不错的,人生各方面的财务规划都囊括进来了;一些是买了之后(重点是买了这种“十全十美”方案的),经过二三年的分红分息或扣费的,对当初说好的承诺开始置疑,来确认的。还有一次,我告诉一个妹妹说需要了解下她的情况作需求分析,问她想要什么样的保险,根据她的需求来选择方案,另我尴尬的是,她说直接跟她说保险就是了,问我还是新人吧。作为一个经纪人,有时真的挺为难的,前面两种情形,在分析那一刻我戳穿了ta梦寐以求的幻想,把ta拉回到现实,直面人生的惨淡与无情;后面那种情形,让自己觉得还是出来“卖”的。

对于有拿着保险谈保险观点的宝宝,我可以理解,因为这样才有一个参照物。对于保险这种纯文字纯概念的商品,显性有形的东西拿不出来,得拿出白纸黑字的东西吧。好吧,我拿出保险合同条款来,然后宝宝说:“这么多,我看得脑壳痛,你是专业的你给我推荐吧。”你当然看得脑壳痛哦,因为在我之前你所接触的全是广告语,简单粗暴,直达你想要的效果。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最先输入的信息会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所以你会觉得看合同挺麻烦,别的代理人怎么那么简单,我怎么就那么作。不过你得和我讨论合同,因为里面有你想要的,也有你不想要的,不是别人只给你看的一面之词。

有时挺认同:你是专业的,你来推荐就好。是的,找专业的人来帮助你是应该的,可没有经过详细咨询和谈论的,何以评判是专业的呢?专业的什么呢?专业卖保险的?我对这个定位不认同,我一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就认为这是咨询行业,在国外也是如此。只是说舶来品进入一个地方,要落地当地的土壤,有变化再所难免,历来一个事物的初心都好的,走偏是后来的事了。或许是我个人面对于现实情况,内心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所谓NB人物都是:你看我是什么就是什么,那是你内心的呈现,我知道我自己是什么,我和你所认为的无关,那是你的事,同时我也尊重你表达看法的权利。做选择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儿,因为选择会带来有损失的结果,把选择权推给别人,发生了错误,责怪别人比责怪自己压力小多了。权利、责任、义务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对于“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好像挺难回答的。大多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在择偶上,“你想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呢?”“随缘吧”。点菜时,“你们什么菜好吃呢?”“他们吃的啥,跟他们一样……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普遍性?也许没有经历过参与过,确实不知道自己的喜好,要与不要。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清晰和具体化你内心的愿望,从无意识状态呈现出来,让你有意识的看见;并且让理想与现实对接,看看哪些是可行可操作的,哪些是不能实现的YY,我们得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去面对内心渴望。





也许谈财务规划和目标有点远,因为近忧忧得如此具体,还规划。规划出来的数额是一块又大又硬的饼,怎么啃得动什么时候啃得完呀。是呀,有时我们宁愿装睡,也不想清醒地醒着。用千人一面的方式做配置方案,求的是效率。量身订制化的咨询方式做配置方案,才是对个体最大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