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中邮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分别下降32.85个百分点和36.35个百分点;此外,近年来其退保金支出也呈上涨态势

《投资时报》记者  宋希

拥有大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渠道优势的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邮人寿),可谓“背靠大树”,但即使如此,其偿付能力风险依旧未得到缓解,持续驰骋在增资大道上难以停歇。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继今年1月末宣布将获得股东50亿元大手笔增资后,7月初,中邮人寿再次在中国保险业协会官网披露公告,拟增资65亿元。增资后,其注册资本将达215亿元。目前,其增资事宜还需中国银保监会批准。

外部“输血”能否真正提升内部“造血”功能?多位业内人士对此判断谨慎。中邮人寿2018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分别下降32.85个百分点和36.35个百分点,情况并不乐观。

一直在“增资”的路上

中邮人寿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20个省(区、市)邮政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全国性寿险公司。从酝酿组建到完成筹建,历时两年多,2009年9月9日正式开业。

受益于邮政集团丰富的客户资源,中邮人寿开业之后业绩表现比较乐观,三年之内便突破百亿元保费大关,跻身国内寿险公司前十。历年年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邮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0.3亿元、80.23亿元、145.46亿元,直线上涨。

然而,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2012年后,该公司资本金压力开始凸显,偿付能力充足率频频告急。此情况下,为了补充资本金,中邮人寿于2012年完成了首次增资,将注册资本金增至20亿元。

自此,中邮人寿便开启了“一年一增”模式,2013年至2017年各完成一次增资,截至2017年末,其资金本已达百亿元。然而,从2017年年报数据可见,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比依然出现下滑,分别从2016年末的191%和230%,降至143%和167%,分别下降48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

2018年1月末,中邮人寿公告称,201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已审议增资扩股方案。据方案,此次增资为非公开定向增资,由四家现有股东出资,增资金额分别为25.46亿元、10亿元、8.125亿元、6.415亿元,共计50亿元,增资数量50亿股,全部以现金方式进行认购。

上述四家股东分别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中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和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截至2018年二季度,其持股比例分别为50.92%、20%、16.25%、12.83%。

据悉,此次增资若落定,中邮人寿将成为注册资本金最多的银行系寿险公司,资本金将增至150亿元。

按以往“一年一增”规律,保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邮人寿终于可“消停”一段时间。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7月初,中邮人寿再次公告,拟增资6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将达215亿元。

据悉,此次增资若得到批复,中邮人寿将在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五位。截至目前,平安人寿、安邦人寿、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分列前四位,注册资本金分别为338亿元、307.9亿元、282.65亿元、257.61亿元。

退保压力显露

尽管频繁增资,中邮人寿的资本金压力似乎一直未得到有效缓解。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7年一季度以来,该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虽达到监管要求,高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中规定的100%和50%的达标线,但和全行业平均248%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至2018年二季度,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4.32%、139.58%、141.06%、141.97%、185.36%、152.5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52.20%、163.92%、165.95%、205.78%、169.43%。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中邮人寿频频增资却始终没有有效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其业务增长过快,但“造血”能力较弱,主要依赖银保渠道;二是随着规模持续扩大,该公司退保金也在连年攀升。

从营收方面看,2013年至2017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0.66亿元、260.04亿元、283.56亿元、334.78亿元、451.63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30.37亿元、219.53亿元、247.42亿元、296.49亿元、410.79亿元,除了2014年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增长态势。

但是,营业收入的涨势没有超过营业支出。该公司2013年至2017年营业支出分别为242.36亿元、259.81亿元、280.02亿元、332.27亿元、447.67亿元。其中,退保金的“贡献”不可小觑。上述五年分别为106.92亿元、121.74亿元、188.37亿元、195.85亿元、170.62亿元,涨势较为明显。

销售渠道过于集中

作为一家“银行系”险企,中邮人寿由于过度依赖银保销售渠道而导致各种弊端隐现。

2017年年报显示,去年中邮人寿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都是“银行代理”,分别是中邮年年好新A款两全保险、中邮富富余财富嘉1号年金保险(分红型)、中邮富富余3号两全保险(分红型)、中邮富富余财富嘉2号年金保险(分红型)、中邮年年好财寿嘉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12.5亿元、103.7亿元、75.5亿元、59.02亿元、26.81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银保渠道的理财型保险产品虽可让规模快速做大,但其含金量较低,无法带来承保利润。另外,因该公司长期销售短期趸缴分红产品,由此正面临集中满期给付高峰。

此外,2018年二季度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表显示,2018年4月到6月间,中邮人寿和中国邮政集团的关联交易已发生6笔,交易主要聚焦于投保公司团体保险产品保费、代理保险业务手续费等,交易金额总计7240万元;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关联交易有7笔,交易金额总计149.86亿元。其中,有两笔“重大管理交易”,交易类别分别是代理保险保费收入和代理保险业务手续费,其交易金额分别为149.97亿元和4.78亿元。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就此表示,从上述数据和情况可见,该公司多次增资依旧没有改变自身偿付能力不充足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自我补给能力欠缺。在他看来,补充资本金可以推动业务发展、提升业务规模,但如果一家企业本身缺乏“造血”能力,单靠外部“输血”来谋求规模的快速发展,不是长久之计。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