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作为荣获中国名酒称号较多的香型代表之一,占据着中国白酒的首要地位。

一路走来,愈久弥香,酱香型白酒究竟还有多少故事,多少秘密?

今天就让赐台酒带你一起了解酱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追溯到公元前136年

在当时,酱香型白酒俗称“枸酱香型白酒”。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在南越王宴间尝到了鳛部产的枸酱香型白酒,独特的口感令人惊叹。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特地绕道鳛部一带,取枸酱香型白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大赞“甘美之”,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

公元前130年

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香型白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 赚得唐蒙鳛部来”。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的诗句。

唐宋时期

唐宋以来,贵州境内少数民族皆有饮酒习俗,并熟谙酿酒之道。在当时,他们谈婚论嫁是以牛和酒为聘礼。宋代,知名学士黄庭坚被贬至贵州和广西交界处,他和好友饮贵州产的“牂(声同脏)牁(声同科)(黔北遵义一带)酒”,并盛赞“殊可饮”。北宋时,茅台镇附近就已产优质大曲酒。

元明之际

茅台镇一代就出现了回沙工艺,此工艺对于酱香酒的酿制技艺、酒体风格都有革命性意义。在之后的回沙技艺实践中酱香酒的工艺特点逐步形成:端午踩曲,高温堆曲,重阳下沙、沙投两道,大量用曲,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以酒勾酒。此为酱酒传统酿制技艺,古朴神秘,浑然天成,区别于其他香型白酒。

1798年,嘉庆三年

四川盐帮首领汤氏在茅台渡口喝到了当地好酒,又看到当地酿酒的辛苦,便投资兴建了私藏酒坊,客户主要是官府贵胄和名门望族,并因酒质非凡,获得“赐台名酱”美誉。因其秘方制曲,工技精湛,又掌握了“枸酱”酒酿造之精髓

直至1915年

在1915年以前,酱香型的酿造工艺都是不统一的,有三轮次酿造的,有四轮次酿造的,也有七轮次酿造的。到1928年,也会出现不统一的情况。到1935年后,七轮次酿造才基本成为主流。到1949年后,才统一为七轮次酿造,这就说明,酱香型白酒一直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特别是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是在试错中成长起来的珍贵酿酒技艺。

改革开放后

酱香型白酒的发展百花齐放,有了贵州轻工所与贵阳酒厂的麸曲酱香,以及后来出现的翻沙酱香、回沙酱香,还有大量出现的碎沙酱香,甚至出现了串蒸酱香。 但是酱香型白酒的标准,始终都是大曲酱香的规范和规定,对于大量的碎沙酱香等,却没有标准和规范,导致了整个酱香乱象,不管是麸曲酱香、还是混曲酱香,甚至大量的碎沙酱香和串蒸酱香,都宣称是大曲酱香酒。

市场上二三十元或五六十元的碎沙酱酒和串蒸酱酒,也宣传是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对于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让很多经销商和消费者对酱香型白酒产生不信任。

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定义酱香型白酒,确定酱香型白酒的工艺、理化、感官特征指数,突出贵州优质大曲酱香型白酒,2011年12月1日起,由行业标准委正式发布的,由贵州省制定的《酱香型白酒行业标准》正式实施。

标准明确规定,酱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需以高粱、小麦和水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以保障酱香型白酒质量。

食用酒精是生产新型白酒最重要的基础物质,采用食用酒精进行勾兑已经成为一些新兴白酒品牌的新工艺,这种新工艺与传统纯粮酿造工艺有着本质的区别。标准中禁止添加食用酒精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坚持,也是追求高质量的一种保证。同时,标准中提出的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实质上是指一些香精香料、甜味剂等添加剂的添加。标准禁止使用添加剂,不仅从源头上根除了添加剂非法添加或添加过量的行为,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酱香型白酒的饮用安全。

随着人们对酱香型白酒的了解越来越深,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变化中得到了升华,基于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酱香型白酒工艺和品质等特点使人对其更有信赖感。目前,酱香型白酒已经逐渐形成一股消费潮流,成为人们日常饮用和聚会等活动的首选饮品。

风来隔壁千家醉,雨后慨叹十里香!

 收藏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