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金融发展不容“顺序颠倒”

股权资本是债权资本赖以存在的前提,没有股权资本就没有债券资本,没有股权资本扩张的前提下去扩张债权资本,那必定导致债务杠杆过高,搞不好就会引发债务危机。这是不是最最基本的金融常识?但很遗憾,现在我们正在违反这样的基本常识,从而进一步推高中国的债务杠杆,这是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最近我们看到,中央银行和银保监会开始关注“货币政策传导失效”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发文件要求银行投放低利率贷款,同时不许断贷、抽贷,而允许更多的贷款展期。作为权宜之计无可厚非,但中国的金融必须有长远的规划,必须回到常识的约束之下,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应对。

这些年,我们金融短视是大问题,是中国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的症结之一。比如,按照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念任由中国短期化、套利化,任由金融“脱实向虚”挤压实体经济健康,真正对中国金融和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股权资本日益稀缺,股市长期疲弱得不到货币当局的重视,在由此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突然加大的过程中,立即逼迫财政加大政府投资,而每次政府项目扩张势必推高“配套贷款”,这样的恶性循环当然不可持续,因为,在没有股权资本扩张的前提下,用不了几个循环,金融和企业的杠杆率就会无以复加,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债务风险就会呈现爆炸模式。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事实。现在,“补短板”开始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否预示着新一轮信贷扩张?如此加杠杆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

钮文新:金融发展不容“顺序颠倒”

中国货币当局和金融业界需要深刻反思:忽视股权资本的核心作用,而一味忽左忽右、忽增忽减地玩弄债务、挤兑贷款,这是不是中国金融存在的大问题?会不会导致中国金融和经济难以想象的恶性后果?

我们曾经明确示警: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不是商业金融机构不懂得央行用意,也不是商业银行不懂利率信号,而是他们根本不敢“接招儿”。为什么?笔者从一些金融一线人士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是:第一,商业银行依靠“极短资金来源”支撑长期贷款——存贷款(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已经达到极致,在长期稳定的老百姓储蓄存款基本归零或经常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维系流动性安全稳定必须更多依赖同业市场短期拆借,或依赖中央银行提供的7天、14天、最多28天的短期流动性,但央行的流动性供给忽多忽少,毫无稳定性可言,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就意味着更加严重的错配,更大的流动性风险,所以“我们不敢接招儿”;第二,“谁知道明天监管机构又会对我们提出什么新的要求”?贷款放出了,一时半会儿就收不回来,可监管要求却是刚性的、刻不容缓的,这会逼迫我们要么补充核心资本,要么减少负债,压低资产,问题是:股市这个样子我们去哪补充资本?无法补充资本,信贷资产又收不回来,负债如何减少?所以“我们不敢接招儿”;第三,符合贷款标准的企业还有多少?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坏账率一定很高,我们要贷也得按照市场原则,低利率根本覆盖不了风险,而且,按照政策发放的贷款出现坏账,谁负责?

钮文新:金融发展不容“顺序颠倒”

银行这样的顾虑不合情合理吗?这样的顾虑不打消,货币市场利率低就可以刺激商业银行增加贷款吗?我们的问题是:稳定而长期的老百姓储蓄存款都去哪了?为什么中长期资金如此匮乏,而短期金融商品大爆炸?这是金融机构自行犯错,还是金融政策环境出问题了?如果没有稳定而长期的资金来源,非要让银行去为无米之炊,哪有这样的道理?硬为了无米之炊后果又会如何?

没有好办法,只能告诫中国金融管理者,请认真对待金融常识,请认真对待股票市场,进一步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给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以喘息的机会,否则中国经济很容易掉进“流动性陷阱”而失去金融动力。

其实,同样的问题美国解决的非常好。失去储蓄的美国银行,同样存在存贷款期限严重错配的流动性风险,所以,美国的银行不愿发放贷款,而更愿意从事不受期限约束、流动性很好的金融商品交易,所以,美国极低的储蓄率是美国只能发展直接金融的关键所在。在储蓄无法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伯南克将基础货币视为“国家资本”,通过“零利率+QE+扭曲操作”向市场大批量释放长期流动性,一举改变股票市场投资者预期,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不仅去除了金融杠杆,而且极大地减低了企业债务率(企业杠杆),夯实了美国经济的基础,构建出美国经济极大的创新动力。

钮文新:金融发展不容“顺序颠倒”

美国货币乘数

上图是美国货币乘数的走势图,货币乘数还有一个名字叫:金融杠杆率。可见,在降低金融杠杆率并借此修复美国经济方面,伯南克的操作是何等的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行?这不值得我们的金融管理者好好地反思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