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118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发布,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IPO成功过会。

公开资料显示,新农化工是一家以化学农药原药、制剂及精细化工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公司2015年1月27日在新三板挂牌,股票代码831868。

通过该公司招股说明书发现,这个公司2017年业绩平平,4年换了3个财务总监,而且在上市前突击分红。

如此资质平庸的企业,竟也获得了恶意圈钱的资格,值得投资者警惕。

业绩平庸行业落后,环保压力成本上升

据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37亿元、5.99亿元和8.08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3758.66万元、3886.93万元和7601.70万元。 

可以看到,报告期公司前两年的业绩非常平庸,利润在3500万徘徊,根本没有到可上市的水平;新农股份如此平庸的业绩,说明其行业竞争力的严重不足。

对此,新农股份也承认,2017年的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受农药整体市场行情回暖影响,公司的各主要产品销售额均呈现增长势头。截止2018年1季度,二级市场共有23家主营业务为农业的上市公司,而2017年度净利润低于1亿元的企业仅仅四家,其中二十名为中华立农, 净利润9000万。新农股份的上市,就是板块倒数第四位的水平。 

原本公司的业绩已经处于增长乏力的状态,但是依靠环保督查政策,抑制了部分低端市场的竞争对手,实现了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扩张,从而带来了经营业绩的明显改善。

公司2017年的高增长,是要归功于政府的环保督查行动。

但是,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决定了后期的发展。

在环保压力的情况下,大企业具有资金和实力提升环保水平,而小企业则可能再愈发严格的环保压力下无以为继,面临被淘汰的巨大风险。此外,不断加码的环保强度,农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三废”)等环境污染物。随着国家整体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未来可能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而公司需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因而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而对利润产生最大冲击,此类非常值得投资者重视。

-四年内更换三财务中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

我们知道,一家公司的财务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当一家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或则审计会计事务所频换更换时,则意味着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大大提高。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

2014年8月,财务总监曾祖雷辞职。2015年3月,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决议聘任冯炯为公司财务总监,中间缺少财务总监达7个月之久。而这个财务总监上任时间并不长,2016年6月7日,财务总监冯烔提交辞职申请,到他就任仅1年余3个月。现在的财务总监张长胜是2016年6月16日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交任命的。

财务总监作为公司的重要高级管理人员,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公司高管,岗位非常重要。

而公司曾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内没有财务总监,后来接任的财务总监又仅过一年时间就辞职。而现任财务总监应该说是临时任命,或许是公司为满足上市要求的权宜之计。财务总监作为公司的重要高级管理人员,频繁变动,对于企业本身影响很大,一方面影响企业整体的财务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陷。

作为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新农股份在挂牌后的两个定期报告出现反复更正的情况,也是一大奇观。2017年6月30日,新农股份再度更正了2015年年度报告和2016年年度报告。上述两个年度报告在经过2016年4月19日和2017年6月1日的首度更正之后,再度更正。以2015年年报为例,本次年报更正一次性修订了诸如前五大客户销售总金额及占年度销售额的比例、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金额及占年度销售额的比例和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情况明细等共计多达22个主要财会项目的财务数据,几乎把2015年度的财务报表重新改写了一遍。与此相对应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几任财务总监先后选择离职,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值得商榷。

上市前先分6000万,不差钱上市为哪般

新农股份3月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2017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以总股本900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6.70元(含税),共计分配现金股利6030万元。

公司2017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01.7万元,报告期末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1.627亿元。

公司2017年净利润仅仅7600万,则在上市前一口气就分掉了6000万;那么公司上市融资究竟是为什么呢?其招股书披露了此次融资的必要性,即公司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生产能力,以实现新的盈利增长点。然而公司却在上市前几个月,就分掉了近乎2017年的全年利润。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徐群辉,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前持有公司79.42%的股份,也就是说这6000万的分红,有4800万进入其腰包,因而避免给上市后的中小股东分享。此外,公司在2018年3月6日同时发布公告称,将金额不超过1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资金来源明确标明为公司自由资金,其目的是为了防范汇率波动风险。

也就是说,公司又将过亿资金用于理财投资。看来,二级市场的小散们,又遇到一家不差钱的公司前来圈钱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