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俏江南"陷入了股权贱卖的危局。

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聪曾发微博,嘲笑"俏江南"董事长张兰之子汪小菲,"你也不看看你裤兜里还有几个子儿?"。


王思聪曾经和汪小菲的微博骂战

王思聪发的微博,话糙理不糙。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购买保险不是去菜场买两个小菜,或者打瓶酱油那么简单。

这类长期保险都是需要几十年持续缴费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未来几十年内这笔保险费开支是持续流出的现金流。

保费支出是持续现金流流出

如果中断缴费,就意味着保障结束,变成完全失败的一笔健康投资。

因此,购买长期保险,必须在投保时想清楚自己的保费承受能力,不要让保险变成未来生活中的负担。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在未来几十年是否能承担保费支出呢?

浮生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1、年收入水平

这是我们在回答该掏多少钱购买保险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多少能力就办多少事,这在任何领域都是通用的,保险亦不例外。

年收入是首要考量因素

平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购买保险产品的"双十原则",指的是投保人每年合理的保费支出,约占到年收入的1/10,而保单保额则需要是投保人年收入的10倍。以这种比例来看,对投保人的正常家庭开销,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一旦风险降临,10倍于年收入的保额,可以给投保人家庭遮风挡雨。

不过浮生君要说的是,将10%的年收入定为保费支出的准绳,如果投保的是终身保险的话,其实是完全不可能撬动年收入10倍这样的保额的。

要想用10%的年收入,实现10倍年收入的保额,必须通过消费型、定期险种搭配,才有可能实现。

当你只想购置终身保险时,10倍年收入的保额设置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会过多增加你的保费支出。

至于多少保额才合适,不应该用年收入的倍数来决定,还是应该用生命价值法和家庭需求分析法来准确计算。

有兴趣的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准备投保啦,保额多少才够呢》。

当我们科学配置好自己的保额和产品组合后,保费支出应该在年收入5%-10%,这样可以实现更高的保障杠杆。

因此,我们不必生搬硬套双十法则,它只适合于最后校验保费、保额的合理性,不能当做保额和保费试算的唯一依据。

2、家庭开销情况

不过,保险的购买预算,除了要考虑投保人的年收入,还应该将家庭的开销计算进去。

考虑家庭开销可以让保险规划更精确  

仅考虑年收入的话,一是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性,二是没有考虑个体差异性。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即便是相同收入的人员,如果是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工作,家庭净收入也是大相径庭。

假设王石和潘总是两家不同公司的中层领导,年收入均为30万左右。王总是在深圳生活,而潘总是在老家甘肃工作。大家想想看,两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开销,会一样吗?

不用说都知道,论物价水平,深圳起码是甘肃的好几倍。潘总凭借30万收入,可以在甘肃过上土皇帝的生活。相比之下,王总拿着30万,虽说是份收入不低的工作,但在深圳高房价、高物价的重压之下,每年的净收入大大缩水,生活品质一定是难和潘总相比。

再者,即便是收入相近、消费水平相近的群体,有些投保人始终抱有勤俭节约的思想,过日子缩衣节食;而有些投保人为了生活品质,不惜当上"月光族",或者因为债务繁重导致几无储蓄。生活观念不一样,手头可支配的资金也不尽相同,每年的净收入自然不同。

比如一位投保人,年收入10万元,但是每年开支就要花掉9万元,这时候你让他再根据双十法则支出1万元用来购买保险,这显然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购买保险该怎么合理配置预算,关键还得结合开销情况看投保人的净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它的独特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前面提到的生命价值法恰恰将投保人支出情况也考虑了进去,因此算出的保额需求也会相对更为精确。

3、收入稳定性

除了收入和开支之外,收入稳定性也是需要我们考虑重要因素。

有些投保人职业较为稳定,比如是公务员、央企、国企、教师,这些职业收入极为稳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因此年收入和年收入都比较好进行测算,根据上面的方法就能较好地评估自己的保费承受能力。

但还有些投保人职业相对不是很稳定,比如从事销售、设计、证券等职业,这些职业和市场环境关系紧密,收入水平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

还有一些人,在小型私企中工作,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动荡,裁员或跳槽的可能性都较高,收入水平也难以进行准确评估。

收入是否稳定亦是投保考虑要素

因此,如果是属于收入不稳定的这类人群,在评估自己的保费承受能力时,不能只以当前的收入或者最高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测算。

如果工作时间较长,可以以自己的平均收入水平来测算;如果工作时间很短,可以用该年龄段、该行业的市场平均薪资作为测算依据。

投资需要有安全垫,保费支出也需要有安全垫。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评估,最大的好处就是留有一定的裕度,不至于在N年之后保费支出变成压在整个家庭肩膀上的大山。

比如一位年轻有为男士,从事证券行业,当前年收入50万元,于是他为自己制定了年支出5万元的保险计划。2年后,A股市场大跌,投资者纷纷撤离,行业极度不景气,这位男士的收入锐减至20万元。

而这时候,他仍然要承担5万元/年的保费支出,这对他而言无异于是沉重的现金流支出压力。关键保险的保费支出时间是固定的,最多有2个月的宽限期,他的资金来不及周转过来,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退保,放弃了自己的保障。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投保时对收入、支出以及稳定性的考量缺一不可。

还有一个问题,低收入人群需要保险吗?

我的回答是:需要,而且非常迫切的需要!

因为风险是不择人的,它不会去选择降临到富人身上还是穷人身上。

但是和高收入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承受风险的能力却更弱,一旦风险降临,可能会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话说回来,低收入人群很难将重疾保额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目前重疾的治疗和康复费用来看,最少也需要30-50万保额,否则难以保证最基本的治疗。

25种重疾医疗费用

而低收入人群若要投保30-50万保额的长期重疾险,会有不小的保费压力。

这也是一种现实的尴尬,付得起保费的高收入人群,其抵抗风险的能力本身也强;付不起保费的低收入人群,抵抗风险的能力却很差。

所以,这就是浮生君说不要老把商业保险包装成传递爱与责任的公益产品的原因,它虽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但绝不是公益产品,不会因为穷人而有所怜悯,只是转移风险的金融工具而已!

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浮生君建议首先应确保有社保,这是最最重要的!

然后再选购商业保险时,不要先去选择长期保险,可以选择短期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虽然这种配置产品不稳定因素较多,但是可以用最小的保费代价换取更高的保障杠杆。

保额、保额、保额!

这是我们在配置保险时,需要反复印在我们脑海中的词语。

风险来临时,只有充足的保额才能帮助自己和家庭度过难关,如果因为预算紧张而购买了长期低保额的险种,就不能起到有效转移风险的作用了。

至于保险应该选购终身还是定期,浮生君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解读,敬请关注哦!

​我是浮生君,一个客观、专业、有温度、有态度的保险自媒体人。请关注我的财富号今日说保,让我把专业带给你!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