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实现净值化管理之后,未来产品会通过资产配置实现代替。因此,这无疑对智能投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然而,从2016年招行推出“摩羯智投”开始,在业内流行了两年的智能投顾,在理财市场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截至今年上半年,多家智能投顾产品收益均告负。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银行理财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去满足年轻群体尚未被满足的理财需求,开始为银行理财所重视。在这样的趋势下,智能投顾的未来,依然可期。


  在资管新规让银行理财刚兑“寿终正寝”之后,业内看好智能投顾的声音日渐清晰。“银行理财实现净值化管理之后,未来产品会通过资产配置实现代替。因此,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也越来越考验资产管理的能力。而这无疑对智能投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近日,某银行理财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然而,智能投顾在理财市场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只是听上去很美罢了。趁亏得不多,还是取出来算了。”在某股份制银行办理赎回智能投顾产品的林先生表示,“我是朋友们当中首先尝试智能投顾的。看到我这只‘小白鼠’倒下了,大家肯定更不愿意尝这个鲜了。”他说。


  林先生的投资失败并非个例。日前, 金融界发布的《中国智能投顾行业2018年6月报》显示,6月份其所监测的各家智能投顾产品收益均告负。同时,截至今年上半年,多家智能投顾产品收益也均告负。


  从2016年招行推出“摩羯智投”开始,在业内流行了两年的智能投顾,究竟遭遇了哪些困境?如何才能让这个脱胎于金融科技的“弄潮儿”不止是“听上去很美”,而是让更多消费者接受,真正成为打破刚兑时代的银行理财“标配”呢?


  契合理财市场转型方向


  在“摩羯智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其他银行也纷纷跟上,竞相布局智能投顾。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智能投顾产品有工商银行“AI投”、中国银行中银慧投、浦发银行财智机器人兴业银行兴业智投、平安银行智能投顾、广发银行广发智投、江苏银行阿尔法智投等。


  “我们做智能投顾更多是要解决客户过去在公募基金产品投资上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难点。比如说公募基金长期投资收益还不错,但是客户没有分享到,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收益并不理想。我们想解决的就是这两者之间出现的偏差和不匹配,我们给客户提供基于其理财目标的大类资产配置、公募基金组合配置的服务。” 招商银行总行财富管理部摩羯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廉赵峰表示。


  “因为单只产品的波动性非常大,客户对于波动很大的产品可能没有办法长期持有。所以,我们通过智能投顾希望能够让他持有时间更长,同时帮助客户确立投资目标,通过大类资产组合帮助客户降低资产波动。”廉赵峰认为,智能投顾能够同时有效解决客户投资目标及其风险承受能力两个问题。


  “智能投顾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通过模型算法追求相同风险下的最大收益,或同等收益下的最低风险。在刚兑被逐渐打破的过程中,这样将风险与收益进行匹配的标准化资产配置服务也会逐渐被投资者所接受。” 璇玑公司CEO郑毓栋表示,智能投顾与从根本上打破刚兑的理财转型是相吻合的。


  理财新规也专门对这一领域作出了规范。新规指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应当取得投资顾问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者变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监管部门也指出,因算法同质化、编程设计错误、对数据利用深度不够等智能投顾算法模型缺陷或者系统异常,导致羊群效应、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金融机构应当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强制调整或者终止智能投顾业务。


  对此,郑毓栋表示,“千人千面”和“千时千面”两个技术能使得智能投顾有效避开这一陷阱。 其中,“千人千面”意味着客户的调仓动作和方向都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偏好,其资产需求也不一样。对此,“千人千面”技术可以让交易集中性做一个分散。“千时千面”则是指,同一风险偏好的用户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其仓位也有所不同。


  “比如同样是激进型的用户,一周前和一周后进入市场的仓位可能就完全不同。”郑毓栋举例说,“很可能这一周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前一周激进型用户还是重仓A股,过了一周该用户就不重仓A股了。所以,不同时间点都有最优策略,避免同质化的出现。”


  发展遭遇“水土不服”


  智能投顾兴起于次贷危机席卷之后的美国。从2010年起,智能投顾在华尔街迅速崛起,最知名的Betterment和Wealthfront资产管理规模暴增,分别都已接近30亿美元,其飞速崛起更是倒逼银行布局该领域,以抓住消费者,适应理财市场的变化。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美国智能投顾在次贷危机后飞速发展,与3轮量化宽松使得市场流动性充裕、波动率保持低位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以对冲基金为主的主动管理基金很难获得超额收益,因此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被动型投资吸引了大量资金。同时,智能投顾也在被动配置的逻辑下增加了“智能”成分,吸引了投资人的眼光。


  但与之相比,国内ETF却存在着品种不够丰富、规模较小、数量少等问题。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孟添表示,美国的标准化产品包括ETF产品非常多,中国则只有100多只ETF,而且主要是传统的指数型ETF,债券型ETF、商品型ETF等较少。因此,很难实现真正的风险分散。


  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智能投顾组合较为有限,再加上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智能投顾模型,在调仓等关键环节上还不够优化的因素,“千人千面”和“千时千面”技术还难有用武之地。


  同时,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国外,我国A股微观市场的信息结构相对较差,这增加了机器学习的难度。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机构在该领域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同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中国智能投顾行业2018年6月报》所反映出的近期智能投顾的收益下行的局面,也和近期我国股市、债市轮番遭遇的波动直接相关,这也让许多业内人士感慨智能投顾的“生不逢时”。


  未来发展仍可期待


  “对智能投顾产品,还是咨询的客户更多,尝试的相对比较少。”北京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近期收益表现不佳,让对智能投顾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更加对其敬而远之。


  这与中国理财市场长期形成的产品结构密不可分,受消费者青睐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普遍有4%甚至更高的收益率。而在美国,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仅维持在1%左右。这无疑让有风险且收益回报在近期出现负增长的智能投顾遇冷。


  埃森哲咨询公司发布的《智能投顾在中国》指出,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更加关注短期收益,大多偏向短期投机、追涨杀跌。这让智能投顾所秉持的资产配置、长期价值投资、被动投资等投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不过,在理财市场打破刚兑的转型要求下,新的消费者理财观也将渐渐被培养。当消费者习以为常的“保本理财”不复存在,投资收益与风险相当的理性理财观念将深入人心。


  “从发达国家的居民财富管理经验来看,居民的理财最终会走向资本市场,其中,基金业占据主流地位,而基金类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市场风险并不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而是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基金产品或者投资服务,得到所有的市场回报,承担相应的市场损失,并向资管业者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 郑毓栋认为,这也将是未来中国理财市场的一个趋势。


  此外,埃森哲表示,80后、90后群体会逐步成为财富管理的核心客户群体。在银行理财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去满足年轻群体尚未被满足的理财需求,开始为银行理财所重视。在这样的趋势下,智能投顾的未来,依然可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