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点的A股,人气已降至冰点!但你需要知道的是,中证500场内指基和沪深300场内指基的规模在这一时刻却明显增长,相当规模的海外机构资金和国内大机构资金在A股2700点已经进入越跌越买的加仓模式。今天就来为大家提供一份迄今为止最完全的海外机构资金在A股2700点阶段加仓线路图。

 

一、至暗时刻,海外机构资金加速净买入







要知道海外机构资金在A股2700点是怎么想的,看数据就可大概知道了。统计显示,8月20日上证综指盘中一度触及2653点,创下2016年熔断近2年半以来的最低点,但当日沪股通净买入A股39.03亿元,创下今年以来第二大单日净买入,也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单日最高纪录。同日,深股通净买入17.53亿元,环比前个交易日放大了超过5倍。为了进一步分析,笔者又统计了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的北向资金净流入情况,由图1可见,从年初至今北向资金是持续流入A股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A股的走势和北向资金净流入形成了“剪刀差”,说明虽然A股一直在跌,但是外资却一直在加仓,可谓是越跌越买。

具体来看,沪股通和深股通今年以来分别累计净流入资金1295.17亿元(较年初增长64.54%)和936.48亿元(较年初增长60.83%),合计2231.65亿元(较年初增长62.92%)。北向资金净流入的增长幅度说明外资不仅在逆势加仓A股,而且是加速大幅投资A股。

当然这要是发生在牛市就再寻常不过了,但是眼下A股可是熊市啊!要知道上证指数今年以来已经下跌了17.60%,可是外资却反而是一路越跌越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区总裁王琼慧表示,外资对A股的信心要强于国内投资人,认为下市场估值存在投资价值,也有较多投资机会。短期内贸易摩擦带给市场的更多是情绪的影响,这一情绪应被理性看待。因为从宏观来看,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影响较为温和有限,尽管个别企业受关税等因素干扰,但整体而言影响有限。摩根资管认为,从大的基本面来讲,中国政府所提到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6.5%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所以,以摩根资管为代表的外资其实对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并没有过度的担忧,反而是相对比较乐观和有信心的。就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海外机构A股基金经理也均有类似的观点。在这些海外机构的A股基金经理看来,中国国内宏观经济层面的去杠杆和结构调整尽管对中国经济短期带来一定压力,但长期而言却将为中国下一轮的长周期经济景气奠定很好的基础。如果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和结构调整能够坚持下去,中国经济和A股未来增长的空间仍然非常可观。在这样的情景假设下,2700点的A股估值由于已跌至历史相对低位,因此被众多海外机构资金作为长线配置的重要标的就是非常符合逻辑的策略了。

今年以来,监管层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体来看,包括加快推动证券行业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政策的落实落地;抓紧推进沪伦通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年内推出;积极支持A股纳入富时罗素国际指数,提升A股在MSCI指数中的比重;修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规则,统一准入标准,放宽准入条件,扩大境外资金投资范围。这样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对于希望投资A股的海外机构而言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就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海外机构资金而言,中国市场尽管有一定风险,但在全球新兴市场中仍是确定性最强的方向,所以只要是投资新兴市场的海外机构资金谈到A股也就是2个字——“得配”

进一步分阶段来看,笔者统计了今年年初以来上证指数四个主要下跌区间,如下表

1、1月29日——2月9日(10个交易日),期间上证指数下跌12.04%,同时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出116.27亿元,日均净流出11.63亿元(此期间A股还处于相对高位,海外资金处于净流出状态)

2、3月13日——4月18日(25个交易日),期间上证指数下跌7.07%创出新低,但是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334.5亿元,日均净流入13.38亿元(高能预警:这一下跌期间,海外资金由前期的显著净流出改为显著净流入,出现了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举逆转)

3、5月23日——7月6日(32个交易日),期间上证指数下跌14.53%再创新低,但是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527.24亿元,日均净流入16.48亿元(注意:这一下跌期间,海外资金进入越跌越买模式,资金净流入金额随市场下跌反而明显提升)

4、7月25日——8月20日(19个交易日)又创2700点以下的新低,期间上证指数下跌7.13%,但是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295.49亿元,日均净流入15.55亿元(注意:这一下跌期间,A股每日成交降至近期冰点,但海外资金净流入金额仍保持高位)

由此可见,分段来看外资自今年3月以来也是越跌越买的,且北向资金呈现加速流入A股的态势,由期初的日均流入近13亿元增加至近期的日均流入近16亿元。那么,海外机构资金在2700点的A股市场上越跌越买的主要标的又是哪些呢?8月20日,当A股创出2016年熔断近2年半以来新低的当天,北上资金通过沪、深股通总成交约合213亿元,净买入58.49亿元。其中,流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有34.56亿元,占比近6成。在A股一路跌至2700点的同时,中证500场内指基和沪深300指基的规模却逆市大增,凸显出海外机构资金和国内大机构资金越跌越买的具体流向,我们就在下文进一步详细分析和考察。

 

二、无独有偶,内地“聪明资金”逆势加仓指数基金

1、中证500场内指基年内规模增长金额高居第一!

















从年初至今,中证500指数下跌了22.97%,可是下跌并没有阻止“聪明资金”的持续买入。根据权威媒体《上海证券报》报道,在8月20日的“抄底”行情中,据悉有多家主流保险机构参与其中,买入规模至少数十亿元,加仓标的包括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及金融股。并且据其中一家大型中资保险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自上证指数下探至2700点以来,在接连3个交易日内,该公司已累计加仓数十亿资金,主要买入中证500指数。由此看来,不只是外资在逆势抄底,部分聪明的内地市场资金也同样呈现“越跌越买”的趋势。



正所谓聪明的人懂人性,成功的人反人性!笔者统计了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的场内跟踪各个主流宽基指数的基金规模变化,发现大机构资金仍在悄悄但坚定的加速流入中证500这个“洼地”。虽然中证500指数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累计跌幅达22.97%,但如下表2所统计,同期跟踪中证500指数的场内基金规模持续猛增,累计高达135亿元,仅8月20日单日规模增长就高达7亿元(考虑到中小投资者在今年A股下跌的过程中投资欲望已降至低点,中证500场内指基规模此期间的明显增长只有用机构资金流入才能合理解释)。而且在跟踪所有主流宽基指数的场内指数基金中,跟踪中证500的场内指数基金今年以来的规模增长金额高居第一!考虑到中证500今年以来22.97%的跌幅导致跟踪其指数的场内指基规模应减少229.78*22.97%=52.78亿元,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大机构资金流入跟踪中证500场内指基的规模大致应为188亿元(134.82+52.78=187.6亿元)。





2、资金流向突变,7月以来机构资金逆势流入沪深300场内指基超72亿元

根据下表3,2018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下跌了12.90%,所有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场内指数基金规模同期也缩水了25.66亿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以来截至8月31日,沪深300指数继续下跌了5.03%,但所有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场内指数基金规模却逆势增加了38.55亿元(见表4),显示了沪深300作为A股“核心资产”,在经过半年多较为充分的下行调整之后重新开始获得大机构资金追捧,资金由流出改为流入,导致相关基金的规模增长金额仅仅2个月快赶上之整个半年的规模缩水金额。实际上,若考虑到7月以来截至8月31日沪深300指数还下跌了5.03%,按6月底沪深300场内指基678.12亿元规模计算因指数下跌带来的规模缩水应为34.11亿元,那么大机构该期间投资沪深300场内指基的资金规模可能达到了72亿元(38.55+34.11=72.66亿元)。





简单观察可知,考虑到近期普通中小投资人的投资欲望已达低点,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场内指数基金总规模7月以来超38亿元的增长应该也主要是来自于各类大机构资金的积极加仓流入,《上海证券报》关于8月20日险资加仓沪深300的报道也再次证实了这一动向。由于今年上半年沪深300场内指基的规模还在持续明显缩水,7月以来同样是这些指基规模的增长应该说明大机构资金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沪深300指数长期投资价值的某种认可

三、掘金低估值,聪明钱早已开始行动

如果只是外资在逆势中买买买可能是偶然,但是内地的聪明资金也在加码投资A股,这就不是巧合二字可以解释的了。那到底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以中证500指数为代表的中盘股和沪深300指数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等主流宽基指数整体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且越跌越能体现配置价值,因此受到了抄底资金的青睐。大家知道外资和内地大机构资金的投资风格向来都是偏价值派,也就是说他们很看重估值的合理性,一般看的是长期战略配置机会,一旦发现市场机会大于风险,已进入价值投资的战略配置区间,就会果断出手。而眼下A股的估值已经到了非常吸引人的点位,所以自然会得到他们的关注和重点配置。

具体来看,不知不觉A股马上要进入9月第一个交易周了,自2007年1月发布至今的中证500已经快12岁了,合计140个月。最近很多投资者都在问啥时候见底,如果从估值角度看,按照月度估值情况,中证500指数的市盈率和已经跌至其历史底部。截至831日,中证500PE19.82倍,历史上只有1个月低于目前估值(为2008年10月的17.14倍),由图6可见,对应历史月度估值分位数0.71%位置,相当于历史上约有99%以上的月份PE是高于本月的。虽然准确的底部在哪谁也说不准,但从估值角度看,中证500的估值从历史纵向来看已经跌至其历史低位,从横向来看相对其它主流指数也是最为确定的。而低估值带来的“安全垫”又是聪明的资金极为看重的,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它们今年以来会越跌越买了。







由表5可见,截至8月31日沪深300的PE为11.20,盈利收益率(市盈率的倒数,即E/P)为9%左右,而目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5%,沪深300盈利收益率已达国债利率的2倍以上。同时沪深300的PB已跌至1.39,已低于历史上88%的时间。由此可见,沪深300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且安全边际较强。而且,众所周知,沪深300指数作为大盘蓝筹的代表,是A股近两年最佳的投资标的之一。随着A股市场“一九现象”日益加剧,未来该指数在A股中的代表性和重要性将继续提升,可以类比标普500指数在美股中的地位。再者,沪深300指数行业覆盖广,成分股基本都是各领域的龙头,如低估的金融股、稳健成长的白马消费股、国企改潜在标的的国有股等,会继续受益于政策红利和经济发展,因此其估值享受龙头地位带来的一定支撑也是符合逻辑的

四、中证500增强和沪深300增强的投资优势

综上,一方面注重资产配置的外资在悄悄逆势加仓A股,且另一方面聪明的资金又在加速投资中证5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所以现阶段应该要重点关注中证500和沪深300历史性投资机会。之前的文章也多次提过,中证5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由于成份股众多,分化也比较明显,所以比较适用于指数增强策略,大家可以重点关注华宝中证500增强基金(A类005607;C类005608)和华宝沪深300增强基金(003876),因为它们有以下投资优势:

估值接近历史最低:截至8月31日,中证500指数PE已跌至19.82倍,其PE历史分位值为0.71%,也就是说中证500指数目前的估值已低于历史上99%以上的时间,估值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截至8月31日,沪深300的PE为11.20,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且安全边际较强。沪深300盈利收益率(市盈率的倒数,即E/P)为9%左右,已达国债利率的2倍以上。同时沪深300的PB已跌至1.39,已低于历史上88%的时间。

资深量化投资团队:华宝基金量化投资部目前由8人构成,平均从业经历超过8年,管理公募和专户产品合计24只,管理规模84亿元。团队具有6年增强策略组合实盘操作经验,增强策略历经牛熊市场模型细节日臻完善。华宝沪深300增强基金经理徐林明是现任华宝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其管理的华宝量化对冲基金曾获评“2016年度绝对收益明星基金”(证券时报)。徐林明总有超过15年的从业经历,长期从事主动量化策略研究和量化投资工作,在择时、行业配置和选股领域均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总体负责量化业务的投资运作和模型开发。

增强超额收益显著:2016年底华宝发行了沪深300增强(003876)的基金。与同类基金相比,华宝沪深300增强业绩也有着不俗的表现。自该基金2016年12月9日成立至2018年8月31日,该基金净值增长了10.37%,此收益率位列同期全市场同类可比基金第3名。在超额收益方面,华宝沪深300增强同期较基准也取得了14%超额收益,位列市场同类可比基金第2名。在今年4月份我们推出了华宝中证500增强基金(A:005607,C:005608),截至8月31日,华宝中证500增强在成立四个月以来时间里已取得了5.35%的超额收益。当然,收益历史业绩只代表过去,但是通过观察过去几年的投资实践结果,还是可以说一句,我们华宝增强策略的效果还是符合我们追求高性价比及稳定Alpha的投资目标的。

另外,小编汇总了近期的精华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证500(000905.SH)和沪深300(000300.SH)的投资价值以及华宝中证500增强(A类:005607;C类005608)和华宝沪深300增强(003876)这两只指数增强基金。

【华宝中证500增强深度解析贴】

1、谁是最大抄底赢家?从触底反转视角深度解析中证500


 

2、【掘金低估值】2800点以下成立的基金,后来都怎么样了?


 

3、基金经理精讲:中证500指数“增强”为何“强”


华宝沪深300增强深度解析贴

 

1、险资抄底首选?2700点机构资金加仓沪深300指基数据全解密


 

2、龙头的力量:沪深300指数历次触底反转弹性深度解析


3、潜龙在渊:2700点沪深300指数多维度估值最完整解析


 

4、倾听基金经理:沪深300“增强策略”奥秘所在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正式观点。文中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如涉及个股内容不作为投资建议。我公司及雇员不就本内容对任何投资作出任何形式的风险承诺和收益担保,不对因使用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负任何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