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观察 | 货币超发论错在哪?由此引发的激烈讨论使得一部分人走向清醒。那么除却微观个体的外在感受,从新宏观角度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关于M1的精辟解读?敬请阅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原创文章——“新宏观:再论M1的不可流动性”,再次剖析新宏观主义视角下的M1。

pic3.zhimg.com-v2-0901c45341f48681cf759c0d697a656a_b.jpg.780x0.auto.jpg

主流经济学以M2为货币供应量,然后根据M2/GDP比值高,得出货币超发论,但是,现实又出现通货紧缩,于是有了货币迷失的困惑。

新宏观认为,M2在会计性质上是不同商业银行的债务,不是社会公认的资产,在社会上不能流动,流动货币为央行的基础货币,由于法定准备金被提取至央行,因此,最大的货币流量为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也就是现金+超准。

M2实质是现金+超准循环周转中的储蓄与借贷记录。

M2的主体部分是不能流通的定期存款,当然,这些定期存款也可以一夜之间变成活期存款,那就是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了。

《新宏观:货币超发论错在哪?》一文在凯迪论坛引发热烈讨论,一些人开始摆脱混沌,走向清醒。

有人讲,M1可以自由流通啊。

但这只是微观个体的外在感受,而非宏观整体的内在属性。

M1的流通是因为它含有现金与超准,如果扣除了现金与超准,剩余部分是不流通的,这是新宏观主义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所在。

有人也承认这点,即(M1-现金-超准)部分不能提现、换汇、行外转账,银行间的大额转账系统为此规定不得透支,所以银行要对上述行为设定上限,并拼命揽储,以防止挤兑。

微信截图_20180905160049.png

还有人讲,M1可以自由在行内转账的。

在行内转账可以分成三类来讨论:

第一类是存款余额不变。

即转账只是储户债权的转移,银行债务人不变,这种行为包括二手房市场、股市二级市场、期货市场、存款赌博、理财转账,买卖对倒,高频交易,但它对消费、投资、借贷没有影响。

第二类是存款余额减少。

这类行为是储户恰好购买本行贷款户的存货,这样购买后债权消失,而贷款户归还贷款,债务也消失,从而意味着储蓄率为零,但实际存款余额却是增加的,因此,它没有发生。另外,如果发生,与用现金或超准交易后依然存在完全不同的是,M1归零,这样又如何继续流动呢?还有,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影响GDP。因为GDP只能计算一次,要么从支出端,要么从收入端,该类行为属于清算性质。

第三类是存款余额增加。

(M1-现金-超准)对此无能为力,它是由现金+超准完成的。

可见,个体的错觉更多的是来自第一类,也就是所谓资本市场,它是储蓄资本的主要去处,人声鼎沸,交易频繁,然而,这类行为对GDP影响不大,而讨论货币超发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对GDP的影响。

令人惊诧的是,有人以为商业银行可以无存款放贷,这样就不再有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的约束,不需要再辛苦揽储,没有了货币上限,没有了挤兑与债务危机,这的确是普天同庆,皆大欢喜,孙国峰的贷款创造存款即为此论。但是,问题来了,放贷100,000,000亿,居民收入100,000,000亿,要交多少牛皮税呢?

记住:国库不收商业银行的空头支票,它只认央行的货币。

t019ed7dc2dca0b7ac9.jpg

新宏观指出,主流经济学将M1、M2误作货币供应量,并可自由流动,究其根源,在于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货币流量与货币流速。

在《新宏观:月度公式对存款增量与GDP的预测》一文中,以实证得出了货币流量为现金+超准,货币流速为月度,未来,它的威力会逐步显现。

版权申明

本文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张二寅原创,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